4月的一天,铁路建设重工董事长刘飞翔自豪地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展示了一台盾构机模型。它是京剧第一台国产16米级盾构机“京华”,最大开挖直径16.07米,重4200吨。
模型“微缩”了现实。在采访中,记者望着窗外,10多米的盾构机正在铁建重工第一工业园区等待离线。金色的阳光洒在它画的圆形刀盘上,特别耀眼。
这些比五层楼高的“大人物”是国产盾构机的“先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铁建黄”也成为湖南长沙“工程机械之都”勋章上的一抹亮色。与“中联极光绿”、“三一红”、“山河绿”、“星邦蓝”一起,共同绘制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并不断向全球工程机械展和当地建筑工地铺平道路。
在过去的30年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五朵金花”始于微末,并逐渐成长。在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中,记者穿梭于长沙各地的工业园区,见证了大国重工从此走出来,找到了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从无到有、从跟踪到领先的信心。
一组数据记录了该行业高地增长的足迹:2021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2800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资产、收入和利润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如果我们不在中国争夺地位,我们就必须为中国争夺地位。”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春欣所说,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正在深入转型为数字化、电气化和国际化,寻求进一步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 夏子航
“工程机械之都”的“五朵金花”
“湖南有‘吃苦、霸气、耐烦’的精神,但同样重要的是,当地房价等物质成本相对较低,为制造业的发展留下了良好的土壤。”当地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位人士笑着说。
正是从这片沃土中,长沙工程机械的“五朵金花”长大了。2022年11月,“2022年全球50强工程机械”名单公布。除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再次上榜外,星邦智能首次上榜,排名第48位。因此,长沙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5家“全球50强工程机械”企业的城市。
一位中联重科内部人士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可以说是从借50万元为研究院谋出路,再到立足国际舞台为中国创造地位的30年。”。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筑工程部机械建设总局设计室,成立于1956年,被誉为中国建筑机械行业技术的“发源地”。
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也经历了犹豫。1985年,国家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科研机构。应用研究所的费用应降低三分之二,但技术可以有偿转让。研究所依靠技术转让蓬勃发展了几年,但科技人员热衷于短、快速的项目。没有人关心困难的研究课题,缺乏科研潜力,难以适应市场环境,最终陷入困境。
当时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副院长詹春欣的危机同时降临。他说:“我们不能拿着金饭碗吃饭。”
1992年,詹带领7名技术人员开始创业,借50万元成立了中联建设机械工业公司,开始探索科研机构的市场化道路,并在老厂“敲打”了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该技术已成为发展的助推器。短短四年后,中联重科的产值迅速超过1亿元。
同时,公司迈出了资本化步伐。2000年,中联重科a股上市,2007年整体上市;2010年,中联重科登陆港交所,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A+H上市公司。
同样,在过去的30年里,三一重工逐渐崛起,成为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
1986年,梁稳根、唐修国、毛中武、袁金华在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一个废弃农场设立了车间式工厂涟源焊接材料厂。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小车间”变成了“大工厂”,公司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正式更名为三一集团。
当年,三一集团提出了“双进”战略,即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产业-装备制造业。
2003年,三一集团三一重工登陆资本市场。不到20年,三一重工年营业收入从20.88亿元飙升至2021年1000多亿元;年净利润也从3.25亿元增加到2021年120亿元。2020年,三一重工销售挖掘机98705台,占全球挖掘机市场的15%。
当然,公司还有更大的“野心”。今年2月,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提出了第三个创业目标:三一集团要达到万亿市值。
在长沙其他几朵“金花”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书写。
1999年,他以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初衷,在中南大学从事机械研究的何清华大学“下海”创业。他创办的山河智能已成为长沙工程机械的“三驾马车”之一,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液压静压桩机。自2007年以来,铁建重工一直专注于开发非标、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地下设备。星邦智能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高空作业平台的开发。
五朵金花,各美其美。
成为创新,坚持创新
走进铁路建设重工,记者发现盾构机高于5层,但非常灵活。盾构机通常在几十米深的地下稳定挖掘,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而且可以使隧道一次形成。
然而,十多年前,中国所有的盾构机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配套服务往往无法跟上,工程建设往往受到限制。自2009年以来,中国盾构机的本地化和工业化工作得到了加快。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建立了铁建重工。铁建重工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两条科技创新的铁律:只生产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只生产市场份额和科技水平在国内行业前两名的产品。
2010年,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下线,并在长沙地铁2号线建设中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刘飞翔回忆道:“一枪打响后,平均售价约1.5亿元的‘外国盾构’迅速降价30%。”。
“核心技术不是靠‘化学边缘’来的。铁路建设重工从零开始,自主创新,自己摸索绘画,没有图纸。研究人员先后突破了从刀具刀盘到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施工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问题。”铁路建设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帅坤说。
目前,长沙铁建重工第二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工程设备生产基地。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盾构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
在铁建重工地下工程设备的数字双胞胎系统中,一台带有各种传感器的盾构机以每秒2000条的速度传输数据,实时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混合现实眼镜进行远程交互操作,地下施工变得“可见、安全、绿色”。刘飞翔说:“只有不断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高端、智能、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2012年的发展高峰期,工程机械行业于2013年进入低谷。当时,中联重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2014年,中联重科提出了以极致思维制作产品的理念,启动产品4.0工程。在R&D激励方面,中联重科想出了自己的方法——建立R&D激励平台。“当研究人员开发产品时,就像种植苹果树一样。只要它在市场上销售,研发人员就会有一定的比例。有了这种激励机制,R&D人员不仅有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非常重视产品技术应用的实际价值。中联重科相关人士介绍。
“技术是根,产品是根。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基础。”詹春欣说。据报道,中联重科平均每10名员工中就有3人从事技术研发。经过30年的锚定技术创新,中联重科领导并参与了500多个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19个国际标准。
过去,泵车臂架所需的高强度钢是进口的。三一重工技术创新领袖易小刚带领研发团队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一批钢板在进行试验时‘扭曲成麻花’,根本无法使用。”易小刚说,经过两年和数万组试验,高强度钢的瓶颈终于突破了。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知道制造业不容易,知道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集群合力,走向协调发展
二三十年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如何迅速壮大,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列?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袁震表示:“良好的环境、一批市场稳定的‘热门风格’产品、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领导者和政府的重要支持都是关键因素。”。
此前,长沙各工程机械巨头竞争激烈。近年来,发挥集群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2021年12月,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14家工程机械主机企业、零配套企事业单位为股东,正式成立。
“在这个建筑机械技术创新中心,几家主机公司走得更近了,开始坐在一起谈论技术。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袁震说,建筑机械行业的领导者已经从单打独斗发展到协调发展。
以最常见的螺栓和螺母为例。原来每个企业的尺寸标准不同。这个家庭有3厘米,另一个可能有2.8厘米。在行业协会的领导下,几家主机制造商开始制定相互认可的一般标准。
此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高端液压部件、主泵、底盘、发动机等关键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多年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突破了22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加强产业链,提高当地配套能力。
据报道,三一重工一方面成立了油缸、发动机、液压泵等配件企业,另一方面与外部供应链企业在研发设计上进行了协同创新。三一重工王牌产品混凝土泵车底盘90%已更换为自有品牌。
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工程机械产业链已纳入湖南省重点培育的20条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链。长沙成立产业链推广办公室,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
据了解,近年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迅速提高,2019年本地配套率仅为16.3%,目前已超过22%。
数智化、电气化、国际化
4月初,记者来到中联智能工业城建成的土方机械园,每6分钟离线一台挖掘机。通过5G的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双胞胎、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材料准备、焊接、加工、涂装、装配、调试等全过程制造环节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中联重科在湖南长沙湘江新区建设了中联智能产业城。一方面,它集中在长沙等地的基地,另一方面,它已成为其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据报道,中联智能工业城共布置了8家灯塔厂和300多条智能生产线。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建筑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之一。除挖掘机外,每20分钟可下线一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可下线一台起重机,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截至目前,中联重科新能源产品已有100多款。
近年来,海外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量大幅增长。2022年,中联重科海外收入99.92亿元,同比增长72.6%;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24%,同比增长15.38个百分点。中联重科表示,公司国际化发展将在2023年继续取得突破,预计海外业务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
袁震表示,今年长沙将探索建立重点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中心,建立二手设备出口平台,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展,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能源革命相结合,目前正处于超级技术窗口期。企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全力开展数智化、电气化、国际化转型。”。
对于三一重工来说,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数字化、电气化、国际化转型将是重中之重。“三一不是被动地适应电气化的要求,”文波说是通过自身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电气化升级。”
自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文波一直前往海外参加展览和调查,并参加了许多新产品发布和客户签约活动。”为了开拓新市场,三一重工正在进一步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发,完善全球供应链布局和营销服务体系。”文波说。
2022年,三一重工“三化”战略取得积极成果。国际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海外销售收入365.71亿元,同比增长47.19%;电动化产品销量增长超过增长 200%;在数智化方面,三一重工上榜“全球50家智能公司”,长沙18号工厂通过“灯塔工厂”认证。
在三一重卡智能工厂,960多台智能工业机器人配合工人工作,最快4分钟就能下线一辆配备全车智能系统的重型卡车。
“中国的工程机械不仅拥有良好的产品、先进的技术,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服务。”对于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充满信心。”经过中国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工程机械遇到了各种工作条件,许多设备都能满足需求。经过中国市场测试的工程机械将在未来在世界上展示其技能。”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