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新闻记者 王小伟
“从上市企业上年年报审计工作中来说,我们跟同行业碰见了好几个选用总额法或净额法开展收入准则的案例。在拆卸运营模式的前提下,大家对一部分收入确认方式提出质疑,有些公司最终因为收入确认方式调节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调降。”北京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张晓(笔名)向证券日报记者说。
总额法和净额法,是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企业收入准则的两种形式,区别的关键在于分辨投资者真实身份究竟是主要责任人或是委托代理人。上市企业确定类似经营收入时,只有“二选一”。从新闻记者对上市公司采访情况看,许多企业喜好总额法,身后通常偏向做大做强销售规模;喜好净额法的企业亦有提高利润率等考虑。
但是,上市企业并不能随便挑选确定方法。近年来,好几家A股从总额法调整至净额法,并且对早期年报披露时间展开了更改。有业内人士表示,对自己所售卖产品是否具备实控特性,是判断总额法和净额法二种确认收入方式的关键。近些年,监督机构持续标准上市企业业务流程收入确认方式,上市企业与审计公司须一同提高判断力、职业道德,才能确保账务处理合理化、合规。
国联股份
营收敛水300亿谜团
在今年的4月底,国联股份公布一份《2022年年度业绩预增更正公告》,企业上年起将一些直营成交额调整至净额法确认收入,造成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由739.63亿人民币调整至402.69亿人民币。
依据1月份公布的年报披露时间,因为在网上产品交易收入增加,国联股份预估2022年净利润726.5亿人民币~734亿人民币,同比增加95%~97%;预估纯利润11.2亿人民币~11.35亿人民币,增长幅度93.63%~96.23%。但这纸更正公告,使企业营收敛水超300亿人民币,翻番预估成空。
国联股份本次营业收入核减具备突发。于今年1月公布年报披露时间时,企业所使用的是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入。在随后的几个月间,与注册会计商量后,对一部分主营业务收入展开了净额法调节,从而产生销售业绩更改。因为销售市场先前对国联股份财税问题存有怀疑,这一份营业收入数据信息的改变,一度引起市场关注。
一样对早期账务处理情况进行更改还因西部创业。在今年的4月3日,企业专业召开董事会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提案》,因为对产品的控制权具备瞬时性,收入准则由总额法调整至净额法,使企业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同歩出现缩水超4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ST和科、*ST园城等企业亦在此前展开了年报披露时间更改或补充公告,部分项目收入准则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导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
“从我们自己的审计工作经验来说,大部分更改方式都来源于审计公司对企业收入准则提出质疑。”张晓表明,A股企业季度报表一般没经财务审计,年报披露前审计公司相继发觉收入确认方式不当的难题并提出质疑,造成相关公司更改收入确认方式,那也是有关更正公告聚集出现在了年报披露期内的重要原因。
上述情况企业为什么将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变改成净额法呢?
张晓觉得,仅有选用适当的收入确认方式,财务报表才能更客观性、真切地体现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和经营情况。上市企业所使用的确定方法,必须和自身业务流程匹配算法。
做为新收入准则修定后转变比较大的具体内容,总额法和净额法二种确认收入方式的关键差别,取决于对自己所售卖产品是否具备实控特性。总额法将商品销售相对应的销售额所有定性为销售额,同时把所卖相匹配新产品的成本确认为主营业务成本,净额法就是将商品销售额减掉相匹配成本费以后的差值定性为主营业务收入,与此同时不需要再开展成本确认。因而,必须鉴别上市企业到底是主要责任人,或是委托代理人。
“两种方式是我们这里2年从业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必须多种形式分辨上市企业收入确认方式的合理化、合规。”张晓强调,就算一家公司全额的出具了税票,或是承担着增加量信贷风险,也不一定就可做为总额法确认收入的原因,必须深入分析企业具体交易方式、商业目的、定价体系,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作出判断。
管控关心收入准则挑选
挑选总额法或是净额法,收入确认方式立即事关公司利润表中的营收数据信息,已经成为监督机构关心的关键环节。最近已经有多家公司遭受交易中心咨询。
4月24日,立方数科接到深圳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咨询点之一即存不存在以总额法取代净额法确认收入的情况。
上年立方数科智能硬件产品主营业务收入4.72亿人民币,业务流程利润率2.65%同期相比大降。问询函要求其融合运营模式,表明是不是有权利独立供应商的选择及客户,存不存在企业经销商特定顾客、顾客指定供应商等状况,同时要求表明公司是否承担向客户销售产品的首要责任。
张晓觉得,这种根本矛盾偏向,全是“分区规划”难题,这关系着需要以总额法或是净额法来确认收入。“各种问题确定以后,年检会计还要进到审查和发布确立观点的程序流程。”
金利华电就是一个经典案例。2022年前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仅5600余万元,但是却得出全年净利润超亿的年报披露时间。因而,交易中心规定公司说明主营业务收入确定是否合乎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存不存在用总额法取代净额法确认收入等情况。
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最近来,包含浙文互联、兆日科技、*ST成功等公司收到严格监管信件,都是有涉及到收入确认方式的事宜。
“在今年的在做项目时,还会密切关注企业使用了怎么样的会计制度。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大型商场百货商店等企业,必须对业务领域开展拆卸、审查。”张晓表露。
华南区某企业董秘王天(笔名)觉得,以总额法或是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很重要的会计制度,某些企业的确有选用总额法做大做强收益体量的状况。
王天觉得三类领域特别是在值得注意:一、以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为代表中介公司贸易类;二、以物流运输、劳务中介公司为代表新项目服务性;三、以委托加工物资、双经销商为代表生产加工类企业。“这三类市场在确认收入时,通常会遭遇选用总额法或是净额法问题,必须妥善处置。”
伴随着管控对收入确认方式更加注重,近期也出现了一些公司及相关负责人被采用监管方案的案例。
以三力士为例子,该企业确立,对分公司集远医疗医疗器械贸易业务依照净额法确认收入更加有效。该早期会计差错更正事宜导致企业好几份财务报告的主营业务收入遭受核减。监督机构觉得,以上信息公开有误的情况违背了有关规定,所以对公司及老总、董秘等采用出示警示函的监管具体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征信系统。
尽管上述情况实例多见总额法取代净额法确认收入,但是也有企业逆向而行。王天对记者坦诚,自身公司的更喜欢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这虽不能扩大销售规模,可是能够降低主营业务成本,同时提升产品毛利率。”
该公司从事互联网推广业务流程,近几年来,降低成本应该是新一届管理人员的关键考虑指标值,而利润率的提高,被称作降成本功效的关键标准。
从国联股份等实例来说,确认收入方法的差别尽管对营业收入产生影响,但是对纯利润基本上没影响。“总额法和净额法针对毛利率、纯利润没影响,但也会导致股票市盈率、净资产回报率等数据的改变。”张晓对记者表示。
她注重,上市企业或有一定的趋向,但载入财务报告不是企业自身能影响的,反而是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开展收入准则。关键还得看向顾客出让商品或服务转卖服务项目后的真实身份,区别到底是主要责任人或是委托代理人。
已经有上市企业
触碰红线挨罚
2020年是新收入准则在境外上市企业全方位实施的第一年。自今年股票公告公布情况看,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慎重合规管理地依照新收入准则确定计量检定收益;另一方面,某些公司存在实行误差,纠偏装置更改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总额法和净额法天枰上,上市企业针对实际业务领域的营收确定,只有执于一端。”王天表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误差或有意乱用,对上市公司与审计公司的判断力、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公布情况来看,确实有不正确方法确认收入的案例发生,并且不清除某些企业有意混合使用、乱用的可能性。有一些准上市企业IPO因而受阻,还有些上市企业因收益虚报等因素最后挥手告别金融市场。
有证券公司人士对新闻记者表露,一家拟IPO企业通过会计制度虚报销售业绩经营规模,技巧之一也包括以总额法取代净额法虚增利润,而管控现场督导结果发现,这家公司仅仅一家受托加工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供货商。现阶段这家公司IPO已抛锚。
以总额法取代净额法虚增利润,最后成为股票退市导火线之一的经典案例为科林环保。该企业自媒体广告推广业务流程选用总额法确认收入,但买卖本质却仅是代在线充值业务流程,造成2021年虚报主营业务收入数千万元。鉴于以上买卖本质为代在线充值业务流程,科林环保在这项业务中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是委托代理人,代表着该买卖在净额法下真真正正收益非常少,最后碰触股票退市底线。
张晓表明,近些年,监督机构持续标准总额法与净额法的应用。伴随着上市企业业务流程多元性、创新能力愈来愈高,对精确适当应用企业会计准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愈来愈需要用到审计公司的专业特色,才有可能确保账务处理的合理化及合规。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