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坤
银行业信用卡业务整改不断深化,“精细化”、“场景化”已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的关键词。近日,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20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对长期睡眠的信用卡进行账户安全管理,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
整改继续增加
银行信用卡整改已持续半年多。
2022年7月7日,中国银行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发卡量、客户数量、市场份额或市场排名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卡率超过20%的银行金融机构不得新发卡。
招商银行信用卡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我行多次组织内部讨论,积极开展新规解读和培训,促进系统开发、协议修订和客户公告,继续积极落实各项要求。”。
今年2月,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通知,清理一些长期无交易、无资金的睡眠账户。
根据中国银行的公告,自2023年3月20日起,中国银行将长期睡眠信用卡账户或卡片纳入账户安全管理范围,连续18个月以上无主动交易,无未偿款项和存款,分阶段减少、停用或取消信用卡。
信用卡整改也延伸到分期付款业务领域。为了优化利息显示,一些银行将“分期付款费”更名为“分期付款利息”。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将龙卡信用卡的“分期付款费”从1月7日起调整为“分期付款利率”,“分期付款利率”相应调整为“分期付款利率”,分期付款利息收集规则保持不变。
为彻底解决“乱收费”等问题,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下线了部分信用卡自动分期业务。“我行已停止信用卡账单自动分期付款和消费自动分期付款的签约服务,并于3月30日终止签约的自动分期付款业务。中国银行信用卡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涉及自动分期付款客户的新账单或新消费将不再自动转为分期付款,已转为分期付款但未结算的分期付款交易不受影响。
抛弃规模情结
“我们可以送两份礼物。你申请信用卡吗?”最近的一个中午,上海陆家嘴的一个办公食堂座无虚席。记者注意到,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销售人员穿梭其间,询问了几次,但收获很少。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饱和,发卡银行面临着各种“信用卡”产品的竞争,提高了信用卡推广的难度和成本。年轻客户在申请信用卡后很容易放弃,信用卡变成睡眠卡已成为常态。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1)》,截至2020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11.3亿张,其中6个月内有使用记录的活卡累计发卡量为7.4亿张。这意味着近4亿张信用卡处于睡眠状态或未激活状态。
进入股票时代后,银行必须放弃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速度综合体”和“规模综合体”。信用卡市场研究人员董郑告诉记者:“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标准化和健康发展的通知”,“迫使”信用卡业务运营从广泛转变为精细化,旨在让信用卡业务回归起源,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回归消费本源
信用卡是银行零售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目前,如何转型信用卡业务困扰着许多银行。
在华北、JD.COM白条等信用支付产品的竞争压力下,“跑马圈地”的营销方式不再适用。“提高服务质量,或者信用卡在当前竞争中始终存在的原因。”一家大银行的高管说。
“信用卡业务的消费属性非常明显,更依赖消费场景。信用卡用户甚至“没有场景,没有信用卡”和“没有场景,没有消费”。发卡银行应充分挖掘消费者的刚性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行为和习惯设计符合年轻客户偏好的产品。”董郑说。
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将信用卡建设为一个“生态系统”。例如,招商银行的“手持生活9.0”正在建设一个集餐饮、生活、内容、汽车、优质购物中心和消费信贷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信用卡行业应深化‘为人民支付’的发展基础,以促进消费和扩大国内需求为己任,为客户提供中等风险、方便、无担保、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官员告诉记者。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