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子萌
“贸易投资顺差在哪里?”最近,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2020年至2022年对一组数据的比较,中国贸易投资总额近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外汇存款等数据并没有同步增长。市场质疑万亿美元是 “不见了”?外汇都去哪了?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们“简单而粗糙”地对应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业内专家表示,要明确贸易投资顺差的下落,必须从中国外资整体来源和应用的角度来观察。
中国银行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关涛表示,货物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是流量数据,而外汇储备和银行外汇存款是股票数据,这是无与伦比的。此外,外汇储备和外汇存款包括非美元资产,最终将转换为美元,因此存在估值因素。
中国不仅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也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在此背景下,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构成了市场认知 “顺差基本盘”。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际收支表,2020年至2022年,中国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17594亿美元。同期,直接投资“顺差”达到3376亿美元。两者相加,顺差“基本盘”规模约2万亿美元。
巨额顺差形成的外汇去了哪里?“藏汇于民”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观察外资整体流向最基本的方法是回归国际收支平衡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通过分析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共11个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认为自2018年以来,中国许多顺差形成的外汇已成为货币和存款,被视为“隐藏人民”。11个季度,其他投资项下的货币和存款净资产增加了1561亿美元。
“近年来,居民配置海外资产的另一种方式是购买海外保险和养老金,过去11个季度净资产增长427亿元。”温斌说,这也是“隐藏人民”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延长周期来看,“藏汇于民”再次得到证实。“超过80%的跨境贸易投资顺差转化为中国私营部门的外商投资,国内企业和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增加。”《中国外汇》近日发表文章称,近三年来,中国对外资金使用总额接近2万亿美元,基本与对外资金来源规模相对应,私营部门对外投资规模占80%以上。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近4400亿美元,其他投资如对外证券投资和对外存款贷款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对外投资是私营部门的资产,是“隐藏人民”的重要表现。
“藏汇于民”的背后,反映出市场主体正在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反映出中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定。
根据《中国外汇》的一篇文章,贸易投资的高顺差不再与官方储备的高增长相对应,私营部门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对外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稳步推进,官方储备资产的比例下降,私营部门对外投资的比例增加,优化了中国对外资产的结构。
近年来,对中国贸易投资顺差下降的怀疑不时出现。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刻板印象”: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好事,国际收支项目逆差是坏事。
“随着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市场化,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的正常干预,经常国际收支项目与资本项目、基本国际收支与短期资本流动之间的差额必然呈现出独立的平衡模式。”关涛说,因为“双顺差”和“双逆差”都无法实现对外经济的平衡。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