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璞嘉 记者 罗茂林
说到永久自行车,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记忆。长期以来,拥有一辆“永久品牌”自行车是身份的象征。2001年,中路股份收购了原国有“永久品牌”自行车厂,包含了这个金字招牌,也为国家品牌开启了一个新的故事。
这里诞生了统一国家自行车标准和规格的校准车辆。中国第一代660mm轻便车、载重车、赛车和电动自行车、LPG燃气动力车、智能自行车等产品纷纷下线。80年来,永久自行车见证了行业的迭代和社会的变化。
从家庭财富的象征到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永久自行车一路骑行,在坚持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描绘了一个永久的“常青梦”。
从“铁锚”到“永久”
1940年秋,在上海唐山路昌河生产中心,一辆油漆闪亮的黑色自行车被推下生产线,被命名为“铁锚”,意味着它坚固耐用。1945年,“铁锚”更名为“扳手”。
1949年,随着上海解放,昌和生产公司成为人民企业。经过大家的讨论,“熊球”已经成为这家工厂的一个全新的自行车品牌,商标风格是一只熊站在球上。到1951年,人们发现“熊球”谐音“永久”,“永久”自行车正式诞生。
回顾“永久品牌”自行车80多年的风雨,品牌沿革的背后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三转一响”成为上海人结婚的标准,其中“一转”是指以永久品牌为代表的自行车。当时,每个家庭都为拥有一辆“永久品牌”自行车而自豪。
然而,《纽约时报》的车轮已经向前推进,曾经使永久自行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21世纪,随着私家车、公交车、摩托车、电动汽车等出行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中国家庭消费图景发生了变化,“永久品牌”自行车曾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资本市场给了永久第二次起飞的机会。2001年,中路股份收购了“永久品牌”自行车厂,开启了这个国家品牌的新故事。
中路董事长陈闪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永久品牌”自行车的运营处于低谷,产品问题非常明确:产品功能、技术内容和品牌影响力不如外国品牌。”缩短领先优势本身就是一种失败。但这也是鼓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陈闪说。
决心百年的老字号“永久牌”开始寻求改变。
“上到99到不会走”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老品牌要想有新的活力,就必须有一群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这一度成为中路股份入主“永久”后大力推行的变革方向:年轻多元化的人才团队。
“我在微软工作了三年。当时,我更喜欢骑自行车。我被它更户外、更运动的体验所吸引。花了三四年时间跑遍欧美车展和汽车店后,我可以更专业地深入培育自行车市场,回到上海加入永久。”“永久1940”品牌经理杨洋告诉记者,作为目前永久高端子品牌的负责人,加入永久是一个大胆的跨境。
从以前的交通工具到今天的健康生活理念,杨杨敏锐地捕捉到了自行车行业正在经历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也推动他不断调整“永久1940”品牌的定位和基调。“现在定制的配件和性能越来越好。自行车不仅可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性能。有些人会为自行车贴一些漂亮的内饰或定制个性化的颜色。”杨扬说。
根据杨杨的观察,个性化正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痛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对自行车有更个性化的需求,永久1940年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设计个性化的改造方案,获得更舒适、方便的自行车体验。”
这样一句流言蜚语在永久的内部流传,“我们永远的客户从99岁开始就不会离开”。全面丰富的产品体系是当今永久最引以为豪的优势。
从永久欧拉童车到永久电动三轮车,永久自行车涵盖婴儿车、滑板车、平衡车、公路车、山地通勤等车型,以满足各年龄段从儿童到老年人的消费者。”现在永久不仅仅是通用的通勤模式,从婴儿车到轮椅,永久可以从出生到老年陪伴人们。”杨杨说。
顺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拓宽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是永久老字号持久的关键。
弘扬“人民自行车”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如果“理想”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它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永恒的基础”的老品牌。正因为如此,现在不断推陈出新,拥抱永恒的变化,也不断强调自己品牌的初衷——做好“人民自行车”。
“永久性一直是‘人民自行车’。“永久性1940”这个名字起源于第一个永久性工厂建成的年份。作为永久性家庭的新成员,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永久性1940”更注重自行车的生活方式。我们想做一辆更精致、更高端的永久性自行车。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玩”自行车,使自行车更方便、更广泛使用。”杨杨说。
“‘永久1940’将把握新的概念和市场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集周边社区于一体的自行车生活方式平台。”杨洋表示,“永久1940”作为上海永久旗下的子品牌,历史悠久,未来稳步前进。
据杨洋介绍,今年的永久计划在上海开设第一家“永久1940店”,这将更好地体现生活方式。除了自行车,该店还计划配备设备、咖啡、餐饮等,为永久自行车社区成员提供交流环境,成为围绕自行车的生活集体店。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