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子霖
3月1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国有资产中央企业的实际研究和实施措施。会议指出,中央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提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建设原创技术源头。
资本市场是国有央企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大量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齐聚一堂。据统计,近五年来(2017年至2021年),沪市央企R&D累计投资1.23万亿元,年均R&D投资2466亿元,近五年多家央企R&D投资100多亿元。科技创新板央企R&D投资占9%以上,R&D人员占20%以上,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增加R&D投资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随着R&D投资的不断增加,上海央企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积极布局一些战略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填补科技空白。
在新材料领域,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因为它具有纺织纤维的柔软性、加工性和碳材料特性。2022年10月,中国首条1万吨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国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工业基地投料开车,生产合格产品。产品性能与国外同级产品相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轨道交通制造领域,2021年7月,由中国中车开发的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设计速度为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持“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对我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设备制造领域,2022年12月,经过13年的研发,东方电气自主研发的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在华电清远华侨工业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首次成功点火。与同功率火力发电机组相比,东方电气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每年可减少5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当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过7万千瓦时,每天可满足7000个家庭的用电需求,积极实现“双碳”目标。
在采访中,许多中央企业表示,中央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中车表示,公司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自主创新回答时代问题,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地诠释中央企业的使命,以领先地位铸就国家脊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留下从追赶到领先的厚重篇章。东方电气表示,将承担重大国家的责任,努力打造原创技术源头和现代产业链,为帮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中国现代化”的旅程中展示更多的“东方行动”。
产业充分协调 创新有助于升级转型
上海中央企业在积极利用创新引领产业改革、建设“国家重要工具”的同时,也积极利用创新带来的机遇,拓宽业务市场,帮助转型升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以中国电信为例,公司抓住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市场机遇,加大了云网络整合关键核心技术的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果。独立品牌“天一云”拥有独立可控的IaaS覆盖范围-PaaS-在50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大数据/AI全栈云服务能力取得了自研突破。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天一云收入达到280.82亿元,同比增长100.8%,超过2021年全年(279.03亿元)。
作为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源建设坚持以新能源为优先产业,围绕核心技术加强研究。公司先后在世界上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项目、世界上第一个1240兆瓦高效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世界上第一个超高压多端混合直流项目、世界上最高的输变电项目等重大项目中担任主力军,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项目。
中国能源建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8月,公司与宁德时代、天河光能发起成立中国新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基于新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从国家、产业、产业、技术、市场,加快新储能技术高水平自力更生。同年11月,中国能源建设牵头成立新能源、新基础设施、新产业“三新”联盟,与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相关单位、社区组织、科研机构等242个单位共同成立,为国家、地方和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委员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的聚集地,也是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的领导者。时代电气深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电气系统技术、变流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基础设备+设备与系统+整机与工程”的完整产业链结构。依托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中复神鹰突破了超大容量聚合、干喷湿纺织、快速均质预氧化碳化等核心技术,建成了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
机制不断完善 创新资源集聚涌流
技术创新不能与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支持分开。有效的激励机制、研发机制、管理机制等,都为技术创新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华润微于2022年初实施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其中首次授予对象1273人,拟参与本次激励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技术研发骨干占激励对象总数的近70%。公司相关人员表示,激励资源倾向于研发技术团队,有利于确保核心团队的稳定性,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帮助核心团队和科技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建立科研骨干和企业的长期利益共同体,创造长期价值。
铁建重工实行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1+N"薪酬激励制度。“一”是根据员工职称水平确定的职称绩效工资,每年动态调整;“N“是人才引进年薪制、科研项目流程激励、科技营销工资特殊贡献激励、核心员工战略配售等多种激励组合拳。据了解,公司每年向R&D提供数千万元的特殊贡献薪酬激励,2022年特别贡献555万元。
记者注意到,随着中央企业研发投资的不断增加,市场正在逐步加强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导作用的认识。最近,中央企业迎来了估值修复。年初以来,平均增长率超过10%,航天晨光、中科曙光和中国电信增长率超过50%。未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将受到市场的更多关注。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