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户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邮政储蓄银行农业相关贷款余额为1.77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1524亿元。截至2022年底,邮政储蓄银行建设了38万多个信用村和1000多万信用户
◎记者 韩宋辉
“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强的信贷需求,让更多的人获得信贷服务非常重要。邮政储蓄银行提出了一个口号:让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拥有邮政储蓄银行的信用,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邮政储蓄银行的信用。近日,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在“了解我的上市公司——进入蓝筹股”系列活动中表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农村、农民”领域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客户的准确肖像积极信贷,打破传统的客户申请、银行贷款信贷模式,进一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利用自身资源禀赋 深耕“三农”领域
以服务“三农”为定位、邮政储蓄银行继续利用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资源禀赋,深入培育“三农”领域。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邮政储蓄银行农业相关贷款余额1.77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1524亿元;个人小额贷款余额1.13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2105亿元。截至2022年底,邮政储蓄银行建设了38万多个信用村和1000多万信用户。
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深入培育,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未来抓住全面推进农村振兴的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首先,邮政储蓄银行拥有深入城乡的网络和庞大的客户基础。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4亿多个客户分布在县以下;其次,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特色化、专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打造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培养具有丰富小额贷款专业经验的信贷团队;第三,邮政储蓄银行还具有与邮政集团合作的特色优势。通过建设邮政银行协调服务农村商业区、邮政银行协调批量开发、电子商务协调服务、邮政银行协调开发信贷村、邮政银行协调推广产业链服务等五种服务模式,为农村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如配送、电子商务、金融等。
从涉农小微企业入手 积极助力农村振兴
小微企业规模广泛,是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农业相关领域的小微企业,邮政储蓄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金融服务,努力做好经济政策的宣传者、一线声音的传播者和企业成长的伴侣。
邮政储蓄银行充分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将种子、谷物种植等行业列为鼓励进入的重点行业,并从信贷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同时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和粮食生产县为重点信贷区,加强与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继续探索“信贷+保险”、“信贷+担保”等有效的服务模式。
此外,邮政储蓄银行还积极支持农村建设。据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银行依托民生贷款,重点加大对供水、供热、燃气等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新能源、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加强对县级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
加快“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在充分发挥线下网络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加快“农业、农村、农民”金融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新模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稳定、高效、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股票客户,邮政储蓄银行以积极信贷项目为出发点,开发全过程在线信贷贷款。具体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主动信贷项目组,通过跨部门联合办公和产业技术整合,打造了“股票客户群挖掘+总分联动+线上线下接触”的主动信贷项目。本项目通过挖掘历史信用调查客户群,形成积极的信用白名单,匹配预信用额度,开展总部在线直接客户运营,为客户提供3分钟的申请、10分钟的系统处理、全过程在线信用贷款。截至2022年底,邮政储蓄银行已计算出1000多万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的主动授信额度。
“围绕农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也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民普遍信贷。例如,充分发挥线下资源的优势,依托村委会和村民的作用,客户经理收集农民的基本信息,开展信用村建设和信用户评估,提供网上信用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基于信用村建设,邮政储蓄银行线下数据,综合利用外部农业和农村大数据,探索建立高效准确的“小、广覆盖、纯信用”农民一般信用机制,让更多农民更方便享受邮政储蓄银行信用。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配备了1万多台移动展览设备,基本实现了农民信贷全过程的数字化运营,使农民能够在田间申请贷款。2022年,网上小额贷款贷款占95%以上。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