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
促进硅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 徐锐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多年来一直关注国内外产业趋势和发展趋势,熟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刘汉元将就“优先保障硅能源产业用电需求”等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硅能源产业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刘汉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的显著增加,硅能源产业同步快速发展。2022年,国内高纯晶体硅总供应约90万吨,其中国内81万吨,进口9万吨。2023年,国内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50万吨,其用电需求也将同时快速增长。
刘汉元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生产1公斤高纯晶硅60公斤用电量计算,按上述2023年预期产量计算,全年用电量约为900亿公斤。当年发电量高达7800亿千瓦时,150万吨高纯晶硅可生产600GW光伏发电系统,系统可稳定运行25年以上。“整个生命周期的回报是投资的50倍以上,是典型的‘小能源’换‘大能源’产业,是‘新煤’和‘新石油’。刘汉元强调。
经调查,刘汉源发现,目前晶硅光伏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用电需求无法保证、季节性限电限产等问题,客观上限制和影响了硅能源产业的发展。高纯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料,技术含量和工艺复杂性高,需要长期稳定生产,保证系统环境的高清洁度,保证产品质量和纯度。停车压力负荷不仅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还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系统稳定性,增加安全风险。据了解,高纯晶硅是整个产业链中唯一的进口环节。
为促进硅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刘汉元提出了三项建议。
首先,他建议在工业领域优先确保硅能源生产企业的电力需求,即在确保民生电力的基础上,明确不包括硅能源企业进入有序电力范围,支持硅能源产业最大化能力,有效确保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支持光伏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其次,为了支持硅能源产业的发展,他建议相关原材料和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耗不包括在能耗总量评估中。刘汉元认为,中国目前的电力短缺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的持续退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无法跟上。他建议加快硅能源产业的发展,继续释放先进的生产能力。同时,创造条件,尽快实现能耗“双控制”向碳排放“双控制”的转变。
最后,刘汉源还建议提高硅能源行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允许自建光伏、风能电站,完善相应的系统、机制、政策措施,优惠减少网络费用,实现自发自用,不仅满足增量能源需求,而且不增加碳排放。同时,鼓励光伏、风电、水电等绿色电力优先供应硅能源制造商,真正实现绿色能源生产的零碳循环。
刘汉源表示,随着能源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安装规模迅速扩大,硅能源产业能源属性日益突出,硅能源生产制造本质已成为能源制造,其能力开工率直接影响光伏电站安装,进而影响化石能源的替代速度。硅能源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对巩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帮助尽快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