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漪
“中国的核电已经有了实现更大目标和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提出了加强核电发展、扩大内陆建设、推进核能供热的建议。
核电能发挥基本支撑作用
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世界更加重视核能在能源安全保障中的战略作用。据报道,中国目前有76台在建核电机组,装机81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的比例仍然很小,分别为2.2%和5%,特别是发电量的比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分之一和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杨长利表示,根据2030年和2050年核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10%和18%的计算,运装机核电至少需要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杨长利分析说:“根据这一计算,未来10年,每年必须保持批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
“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不能再大规模发电新化石燃料。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比例不断增加的电力系统中,核电需要作为‘稳定电源’,互补新能源,发挥基本支持作用。”杨长丽进一步解释说。
杨长丽表示,核电作为一种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限制少,供应能力稳定,是提高能源安全性的重要选择。在夏冬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合承受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
内陆核电技术建设完全可行
目前,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布局不平衡,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区。
“大力发展核能对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实施‘双碳’目标、建设新的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杨长丽表示,在建设新电力系统、积极稳步推进“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扩大核能应用的空间布局是必要和可行的。
杨长利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内陆核电机组都采用了第二代技术,平均运行寿命超过30年,最长的三台机组已经运行了54年,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此外,中国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恰西玛核电站位于印度河东岸的内陆地区,自投产以来安全性能良好。
杨长丽表示,世界核电在内陆和沿海地区采用相同的安全标准。中国非常重视核安全问题。华龙一号等独立三代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成熟、最安全的技术,满足内陆核电建设的要求。
针对内陆核电的安全问题,杨长利进一步表示,中国规划的内陆核电厂址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抗洪能力和抗旱能力。
“近年来,核电行业对水资源保障、低废液排放、严重事故对流域的影响、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详细的研究和论证,结论表明核电技术在内陆建设中完全可行。”杨长丽说。
核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核能也广泛应用于清洁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气领域。从国外经验来看,69台核电机组已经综合利用了核能,积累了约750年的运营经验。俄罗斯、瑞士、乌克兰等8个国家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瑞士贝兹瑙核电厂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务。
2022年11月1日,中广核辽宁红河核电站核能供热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核能供热项目,覆盖大连红河镇,惠及近2万当地居民。
杨长丽表示,除辽宁红河核电站外,山东海阳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还开展了核能供热示范,以确保安全发电。这三个项目的总供暖面积为59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14万吨标准煤和38万吨二氧化碳。”随后的大规模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