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文嫣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更加重视深海空间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深海矿产开发设备技术的研究尤为紧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七〇第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深海矿产开发面临着资源依赖性高、国际竞争激烈、开采核心设备技术不足等问题。为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对中国深海采矿领域的重视,加快深海采矿设备的发展,帮助国家战略资源独立可控。
深海矿产开发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重点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资源安全形势严峻。
叶聪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锰、铜、钴、镍等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关键金属,缺乏关键金属自给自足,使矿产资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深海矿产已成为我国资源开采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我国深海矿产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叶聪说,国际海底深海矿产勘探向商业化发展阶段过渡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国际海底管理局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发布开采规定,并开放矿区开采许可证申请。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掌握了深海矿产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2022年10月,加拿大TMC在4300米深海进行了1000吨级采矿原位试验,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1000万吨/年的综合商业开采。我国尚无商业开采系统规划。
同时,国内深海采矿技术和核心系统设备依赖进口。叶聪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开展了深海采矿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公里采矿系统联动海试。然而,在水下感知、物联网和水深立管方面缺乏成熟和安全的技术储备,商业开采能力的形成仍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国家面临着相应矿区资源优先开发权益丧失的风险。
“此外,随着深海环境保护呼声的不断上升,绿色采矿技术已成为准入门槛。”叶聪结合工作和研究发现,中国对深海生物和环境的科学研究不足,不能满足正确、全面评价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的需要。中国的深海勘探开采技术远远不能满足低干扰、低污染、低排放、高可靠性的商业开采需求。
保障战略资源自给 引领深海技术变革
叶聪表示,目前国际深海矿产开发布局加快,中国应抓住深海技术先发优势的历史机遇,重点关注安全、科研和资源开发三个战略方向,建立世界领先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设备体系,确保中国战略资源自给自足,引领中国深海技术改革、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我国深海矿产开采的现状和存在的障碍,叶聪提出了三个建议:
一是完善深海技术发展管理体系,加强深海采矿设备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全国体制优势,加强深海采矿设备技术发展与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和海洋经济战略的协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完善深海采矿设备技术综合管理机构和高水平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深海采矿设备技术长期总体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进度计划,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指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深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突破薄弱核心系统设备的发展。针对深海采矿设备领域多、技术覆盖面广的特点,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快组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研项目示范,整合国内创新链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业需求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深海系统级技术研发、数据信息共享、标准制定、试验条件建设和示范工程示范验证的资源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突破水下开采设备、深水立管及升级系统、重载布放回收、海洋感知元件、水下定位导航等薄弱环节,形成支持大规模开采的技术能力。
三是系统推进深海矿产开发活动,加快大规模开采能力的形成。建议自然资源部牵头组织论证大规模开发试验项目,重点关注具有资源勘探基础的现有矿区,根据工程试验要求,加快环境保护和采矿试验布局,对标国外进展,实现大规模开采试验及相关环境研究。建议财政部门根据深海矿产开发活动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增加资金投入,引导社会投资,确保资源保障,为实现商业开采奠定基础。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