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改革重组银行风险处置模式的推广,拓宽当地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中小型银行作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力量,应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痛点。
◎马慜 记者 黄坤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刚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稳步解决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建立和完善金融稳定的长期机制,对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林刚建议加强银行风险处置模式改革重组的推广,扩大当地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林刚认为,中小型银行作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力量,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痛点。
防范和化解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
林刚建议,建立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主要业务,找到发展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提高经营能力,增强风险防范内生机制,不断巩固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分类政策和并购已成为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的主要途径。林刚建议加强银行风险处置模式改革重组的推广。
林刚表示,要坚持从源头入手,推进化险改革一体化,拓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严格规范股权管理,渗透监管股东资质和持股情况,做好相关交易管理,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转移。
林刚建议拓宽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逐步建立不良资产市场统一监管框架,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继续做好地方高风险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
有效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政策传递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关键因素。林刚认为,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金融力量,应通过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
以四川银行为例,林刚表示,银行牢固树立“小微”经营理念,深化“四贷长效机制”的实施
同时,四川银行继续增加金融技术支持能力,逐步打破信息障碍,实现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围绕“标准化”产品,加快包容性小微产品在线流程,实现产品“标准化、密集、流程、专业、规模”;逐步建立全流程供应链金融在线服务体系,规范业务流程,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
林刚说:“要做好政策红利的有效传递,充分利用小额贷款、贷款转移和各种金融互动奖励和补贴政策,增加和继续扩大小企业金融专项债券、进出口银行贷款转移等资本渠道,有效地将政策红利传递给大多数实体和小微客户群体。”。
此外,林刚认为,要优化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加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费和利润,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