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淙
“作为 “丝绸之路” 和 丝绸纺织产业是“一带一路”的历史载体,肩负着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今年,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首次从绿色转型、数字智能授权、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有意义的是,在去北京之前,屠红燕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特别提到了母亲沈爱琴对丝绸产业发展的“贡献”。2006年,在当时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的建议下,“丝绸”一词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现在,从母亲手中“接管”万事利的屠红燕也接管了“向世界讲述‘中国丝绸故事’”的使命。
绿色转型直接触及行业痛点
“纺织业是仅次于石油行业的世界第二大污染行业,高污水和高能耗问题突出。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外部治理,如搬迁,但从根本上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行业问题。”屠红岩认为,丝绸纺织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从万事利的“实践”来看,公司开发的数字绿色印染核心技术可以精确计算每块织物中微分子所需的染料量,使染料上的染料率达到99%以上,从而避免了浆液和洗涤工艺,污水排放量减少99%,染料用量减少20%至30%。
“像这样可以成熟应用的绿色环保印染新技术,在行业内大力推广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屠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减少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加快绿色纤维和产品认证,建立纺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绿色纤维制备、清洁生产、绿色印染、纤维回收、短工艺、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
屠进一步提出支持纺织绿色低碳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碳足迹标准和碳标签认证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纺织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绿色低碳相关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数据收集、信用调查、可追溯性、交换和共享。
数智应用牵引行业质量提升
“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中国十大丝绸行业企业中有五家在浙江。”屠红燕告诉记者,“过去,丝绸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产品使用价值的提高上。现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是插入数字翅膀,诠释个性、时尚、生态、文化的新内涵。”
据屠红燕介绍,浙江传统丝绸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核心产业链中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需求。此外,浙江丝绸的数字“一种生产”也颠覆了行业的想象。消费者在移动设计平台上一键下单,收集印染,然后整理成品数字印染一体机即时接单,并快速生产。
“浙江作为一个数字经济大省,如何解决传统丝绸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对全国丝绸产业乃至纺织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 屠红燕专注于“如何用数智技术赋能丝绸纺织产业”,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
基于此,屠红岩提出了两个具体建议:一是认真梳理和总结行业数字智能场景的创新实践和应用,形成具有数字特征的标准技术成果,在整个行业迅速推广;二是考虑建立直接面向丝绸纺织行业的数字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的数字应用场景,真正让数字赋能实体经济。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