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子霖
“国有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和辐射驱动作用,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民在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表示,国有龙头企业应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大学、民营企业积极沟通,建立产业链发展联盟,牵头建立协调协商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战略合作、参(控)股等方式,各类国有企业可以更加积极地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
据了解,加强“国民共进”协调发展是2023年国有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表示,要积极、稳步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新的现代国有企业,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调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五项任务
今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继续督促和指导中央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持作用,加强国民经济发展韧性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具体部署的五项工作包括:扎实清理债务,进一步促进信用共享,不断增加创新支持,不断加强产业领先,加强资本合作。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部署,中央企业应积极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作用,支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积极发挥供应链服务平台的作用,基于真实的业务数据赋能上下游企业信用,实现自身高质量的信用共享,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同时,依托现代产业链的长期行动计划,实施推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产业链互利共赢生态的项目,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行动。加强中小企业与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合资合作。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明确规定,中央企业应当积极购买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中小企业。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所研究主任周丽莎表示,“两个不可动摇”是一个整体,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主体。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进入和退出”或“国家进入和退出”。在“两个不可动摇”的正确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果,真正实现了“国家进步”。
中国企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金表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支柱和重要力量,分别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引擎”。国有企业专注于基础、公益、战略产业,与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有关;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一般竞争领域,许多民营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竞争产业和专业的“小巨人”,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竞争需要更多的合作
专家学者对“国民共进”提出建议和建议
许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私营经济的合作,建立国家协调发展产业链的新模式。
李金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需要建立国家共进产业链合作的新模式,不断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累新的动力。在他看来,首要任务是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创新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整合,产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要分类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固、补、强、优产业链。此外,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发挥“链长”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注重主要责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和驱动能力。
周丽莎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大力推进产业化一体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破现有领域,与民营企业等所有制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共同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准入方面,确保市场竞争公平有序,营造平等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浩建议,引导更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参与当地产业规划和项目招聘,保护和提高民营企业家参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欣建议有关部门从政策层面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消除各种隐性障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
据了解,近年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各种方式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2022年,中央企业减租191.2亿元,惠及租户22多万户,其中华润集团、中国融通集团、中粮集团、招商局集团均减租10多亿元。此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工商联等部门连续多年举办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调发展项目推广会议,其中2022年共推广263个项目,筹集资金预计超过1200亿元。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