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淙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凯达董事长葛炳灶在制造业扎根表示:“我们应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优化市场环境等综合手段,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让工业人士感到有前途!”
从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葛炳灶认为,大学是制造企业巨大的科技人才“水库”和“聚宝盆”。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会议上,葛炳灶的建议是充分激活大学“人才池”的动能和活力。
继续加强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形成了覆盖信贷、保险、债券、股票、外汇等领域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
葛炳灶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规模以上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行业薪酬结构不平衡,使资本等因素更多地流入其他领域,抑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葛炳灶表示:“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农村振兴、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应成为下一步金融政策的关键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葛建议从四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扩大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制定更多的白名单客户,提高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效率,商业银行总行进一步向当地机构分配审批和定价权限,逐步向不同等级的客户释放审批和定价权限,便于实现交付;三是加强制造业交付,实施制造业信贷规模专项保障,动态管理客户经营,贷后调查管理;四是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增加金融机构制造企业信贷资产规模评分比例,增加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指导宣传。
加强高校科技人才与制造业的有效融合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葛炳灶表示,一方面,高校拥有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了约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500多个国家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独特,两院院士4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近70%。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高校培养了60多万博士生和650多万硕士生。
葛炳灶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力量不仅要满足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参与国际竞争,还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解决各类企业广泛的技术创新需求。
“在向企业渗透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高校的科技创新力量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共同努力。”葛炳灶在走访调研企业时发现,虽然校企科技合作不断推进,但许多制度机制和政策惯性仍然约束着高校科技创新的活力,高校科技和人才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在这方面,葛炳灶建议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人才与制造业的有效融合,为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具体包括:重视和指导高校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建设,加强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加强经济主战场宣传指导,指导和评价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的成果或成果,加强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训。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