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蕾
“中国生物医学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引擎,从药品仿制到源头创新,从‘跟随’到‘并行’甚至‘领先’。”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
金力就创新药品审批效率、生物医学研发用品通关便利化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创新药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金力表示,我国创新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批速度加快,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效果明显,但仍有提高创新药品审批效率的空间。此外,由于医院自身的限制和复杂的操作程序,创新药品设备仍难以通过“最后一公里”入院。
在这方面,金力建议建立国家药品设备监督研究中心,针对新兴技术,建立协作创新平台,加强药品设备监督科学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医疗设备技术评价检验区域分中心建设,提高各部门检验检测能力,积极推荐创新药品进入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加快实施;最后,完善商业医疗保险推荐机制,推动更多创新药械进入商业医疗保险赔偿目录。
金力还注意到,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应用扩大了生物医学发展的可能性。然而,临床数据资源授权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分类标准,缺乏安全有效的公共平台来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应用。
他建议探索生物医学研发大数据应用体系创新,开展生物医学研发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数据共享和应用、安全有效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在确保数据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生物医学研发数据开放,实现研发数据有序流动,充分收集。
提高生物医药研发用品通关的便利性
生物医学研发所需的进口商品种类繁多,迭代更新迅速。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各地进口研发用品的“白名单”不统一。一些药品试剂材料在普通环境下拆箱检验会影响货物的性能和质量,这无疑是提高通关效率、保证物流运输及时性的难题。
在这方面,金力建议通过系统集成的自由贸易区系统创新,促进生物医学研发用品的清关便利化。具体来说,一方面,建议海关明确现有的“白名单”,形成进口物品的研发编码,纳入进口药品目录,提高通关便利性;另一方面,参照AEO(认证经营者)制度,对生物医学研发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因“企业”而异,方便合格的认证企业进行高水平的通关。
在国际合作方面,金力认为,生物医学领域是中国股票外资集中、增量外资关注的领域,也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突破,特别是细胞基因治疗(CGT)在该领域,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基因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但对外国投资者能否参与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的规定较为模糊。
他呼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下,在修订《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专项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时,将“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由禁止规定改为限制规定,并出台相应的限制性准入条件。在国际合作基础良好、监管体系完善、监管能力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试点,培育国际经贸合作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新增长点。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