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冬赋 李兴彩
一个热门的“核心”人成立了六家公司。上海芯片行业的每个人都知道戴的三兄弟姐妹:戴伟民、戴伟进和戴伟立。戴伟民于2001年在上海创立芯原后,他的妹妹戴伟立于2010年带着幸福电子回到上海。
“我们家只能做芯片,我儿子也在做芯片。”谈到他的职业生涯,戴伟民笑着说,他自豪地参与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相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然而,回顾张江过去22年的创业生涯,戴伟民说,他也有一两件遗憾。
2001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处于什么状态?中芯国际仍处于工厂建设阶段;为了省电,戴伟民公司所在的小楼同意每周三停电..
“与困难的条件相比,我们当时遇到的更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我们在中国找不到芯片设计工程师。”戴伟民回忆起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叹了口气。一家科技创新委员会的董事长回忆说,他白天带工程师去研发,晚上去大学培训微电子人才。
如何快速培养大量高质量的集成电路人才?
经过深思熟虑,戴伟民,曾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多方努力穿针引线。最后,2010年,张江集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张江设立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培养集成电路人才。“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对当时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戴伟民在创业中观察到,与理论知识相比,国内集成电路人才缺乏工程能力。
“这座小建筑可能只剩下一个品牌了。”戴伟民遗憾地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未能最终坚持下去。目前,国内半导体人才的工程能力仍受到“批评”。
考虑到产业发展的长期内生驱动力,戴伟民的第二个遗憾是建立一个创新孵化组织。
在中国房地产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后,张江的房价也在上涨。戴伟民认为,发展经济不仅可以依靠房地产,而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此,戴伟民建议,结合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先进的技术研究所,重点关注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孵化。
“不幸的是,这个创新孵化器还没有这样做。现在深圳已经接管了棒,深圳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正在蓬勃发展。”然而,戴伟民说,他并没有气馁。考虑到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和高工作压力,他仍在努力解决政府和员工的问题。
现在,戴伟民的目标是努力建立一所员工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让儿童在父母工作场所附近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不仅为儿童争取更多的父母陪伴时间,而且解决员工的担忧,使员工能够更安全、高效地工作,这对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戴伟民说。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