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违规者的角度来看,近30%的公司是“戴帽子”的风险公司,其中许多公司甚至涉嫌虚假财务报告记录和其他违法事项,涉及重大非法强制退市
□从违规原因来看,违规信息披露是监管罚单的主要流向;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逃税、环境违规、消防不到位等各种内部控制隐患也难逃监管法的眼光
◎记者 张问之
随着全面注册制度的实施,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日益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加强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增加违规成本。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许多上市公司发布了早期调查结果,70多家公司披露了行政处罚结果或采取了行政监督措施。
从违规者的角度来看,近30%的公司是“戴帽子”的风险公司,其中许多公司甚至涉嫌虚假财务报告记录和其他违法事项,涉及重大非法强制退市。从违规原因来看,违规信息披露是监管罚单的主要流向;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逃税、环境违规、消防不到位等各种内部控制隐患难逃监管法;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监管机构的“关键少数”也站在监管的“聚光灯”下。
频繁出现“隐疾” ST公司不断被罚款
日前,S*ST佳通收到黑龙江省证券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事先通知书》。由于公司2020年和2021年的日常关联交易计划在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的情况下继续发生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及时披露违法事实,黑龙江省证券监督管理局对公司及时担任董事长、董事长给予警告和罚款。
这已经不是S*ST佳通首次披露此类公告了。早在2022年10月,该公司就因涉嫌非法信息披露而被中国证监会调查。如果该事项受到行政处罚,该公司的股票将面临重大非法强制退市的风险。最新进展显示,调查仍在进行中。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许多ST公司受到了惩罚,包括ST红太阳、*ST新海、ST星源等公司,并不缺乏涉及重大非法强制退市的案件。
*根据ST新海披露的《行政处罚和市场禁令事先通知》,发现公司通过参与“特殊网络通信”虚假自循环业务,虚假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导致2014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和2019年半年度报告的虚假记录。据估计,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实际净利润为负,可能涉及重大非法强制退市。
对此,中国证监会对*ST新海及时任董监高给予警示罚款,并对公司当时任董事长张亦斌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ST红太阳、ST榕泰等也收到了《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通知书》。处罚书决定“坐实”公司此前已立案调查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并曝光违法细节。
其中,中国证监会发现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大量非营运资金,未按规定披露;公司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冻结;2019年年度报告和2020年半年度报告有虚假记录。
因此,中国证监会对ST红太阳及时任董事长给予警告罚款,同时对公司原财务总监、董事赵晓华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令措施,对公司董事长杨寿海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令措施。
财务造假 信息披露违规全部曝光
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总的来说,非法信息披露仍然是上市公司的“重灾区”。据统计,第一季度,近50%的非法公司被罚款。
记者发现,违反信息披露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要求上。如收入和利润虚假增加、财务数据错误、主要供应商和客户披露错误、相关交易、重大仲裁未披露、信息披露不及时等。
具体来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增收入和利润上。例如,模塑技术通过非法多确认收入、少确认成本和费用,虚增2020年总利润3197.01万元;桂东电力2019年年报虚增收入35.42亿元,无商业实质。
“虚假收入和利润是财务欺诈的核心,通过关联方或母子公司进行体外循环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一些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现实中,具体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这意味着许多财务指标需要审查和证明其合理性和真实性。
此外,监管机构指出,许多公司披露不准确,主要表现在财务数据错误。记者发现,部分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计提奖金金额,导致财务报表披露不准确;部分公司财务会计不规范电费、系统备用费、水利建设基金等费用,导致公司定期报告财务数据错误。
披露不完整、不及时主要反映在上市公司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存在“隐瞒”行为。初步梳理,多家公司未披露相关交易;海陆重工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未及时通知公司而受到处罚。
业内人士认为,在综合注册制度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正成为规范资本市场的“压舱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内控堪忧 多维度监管关注
除了信息披露外,上市公司的标准化经营也是监管的重点。记者注意到,许多公司因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等内部控制缺陷而受到处罚,一些公司因环境问题和税收问题而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一直是监管机构监控的重点。”一些资本市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非法占用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行为,它损害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股东的利益,有些甚至导致年度报告发布非标准意见,面临风险警告。
自今年以来,许多公司,如海源复合材料,都受到了惩罚。具体来说,海源复合材料前控股股东海成投资及其关联方也在2018年至2019年非经营性占用了海源复合材料的资金。为此,监管机构对海成投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改正,并记录在诚信档案中。
山西省证券监督管理局在行政监督措施决定中,指出制药企业收入确认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未按照收入确认政策进行会计处理,子公司正宗药品未建立有效的收入确认内部控制。
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上市公司在标准化经营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今年第一季度,玉跃医疗等制药公司因任意收费或哄抬产品价格而被罚款。玉跃医疗因哄抬血氧仪销售价格被镇江市市场监督局罚款270万元;另一家制药公司因“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被罚款1.33亿元。
此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也出现在第一季度的罚单中。超杰股份因环境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天元股份因生产车间安全出口堆放货物而受到处罚。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