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氟磷酸锂价格的大幅波动是由需求方和原材料两个因素造成的。六氟磷酸锂行业是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的时候了。
与二、三线企业相比,行业龙头企业仍有相对确定的扩产达成率,以技术领先和规模效应,产品市场份额明显上升。
◎记者 刘立 王乔琪
四月的中原,春风温暖,充满活力。在河南焦作中站区多氟多厂区,一座4层左右的新厂拔地而起。与以往高耸、庞大的设备相比,这座产能1万吨的新厂特别小巧紧凑。
“这是我们采用第四代技术新建的合成结晶建筑,将以往两道工序合并成一道工序,大大降低了工厂面积和能耗,大大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多氟多总工程师严春生自豪地介绍道。
凭借六氟磷酸锂等新材料业务,2022年多氟多收入超过100亿元。公司2022年六氟磷酸锂出货量超过2.6万吨,计划今年出货量达到5万吨。
然而,与各种锂电池原料一样,自2022年以来,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质的“灵魂”,经历了从一种商品到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洗礼。
六氟磷酸锂产能过剩吗?价格何时稳定?在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生存?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访了六氟磷酸锂龙头多氟多,试图解码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破成长。
价格 高点下跌80%
六氟磷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综合性能好、常用的电解液锂盐。
2022年第一季度以后,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上涨19个月,一次难以找到。目前,其国内平均价格已降至9万元/吨。与去年同期近60万元/吨的辉煌时刻相比,价格下跌了80%以上,跌破了二三线制造商的成本线。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4月11日,国内六氟磷酸锂行业平均利润为-1.7万元/吨。
为什么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波动如此之大?从其下游需求端和原材料入手。
在需求方面,2022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装机量增长放缓,部分下游电解质企业维持按订单生产,对六氟磷酸锂的需求较以往有所下降。
在原料方面,生产六氟磷酸锂所需的主要原料是五氯化磷、氟化氢和氟化锂,其中氟化锂的主要原料来自碳酸锂。目前,碳酸锂的成本约占六氟磷酸锂的55%。碳酸锂价格的下跌也使六氟磷酸锂价格失去了成本支撑。
六氟磷酸锂价格何时稳定?在多氟磷酸锂总经理李云峰看来,六氟磷酸锂价格下跌很快,但还没有结束。什么时候主要取决于碳酸锂的价格。“有人认为碳酸锂价格可能稳定在20万元/吨,也有机构认为碳酸锂价格会跌到10万元/吨。但无论跌到哪个价位,六氟磷酸锂价格都会在碳酸锂价格稳定后稳定下来。”
李云峰介绍,目前多氟化物在原材料和六氟磷酸锂的库存管理上保持谨慎,碳酸锂的库存一般维持3-5天,六氟磷酸锂的库存一般维持7-10天。
经营 拼效率拼成本
随着价格的大幅下跌,六氟磷酸锂生产企业的业绩增长也迅速放缓。其中,多氟多净利润增长率已从2021年2490.8%降至2022年54.64%,2022年新能源产品毛利率也下降了12.42个百分点。2022年另一家行业领先的天际股份净利润为5.26亿元,同比下降29.36%。
“价格大幅下跌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中小厂商和之前炒作的投机者会慢慢被清除。”李云峰表示,目前市场已经从之前的“野蛮增长”过渡到“理性回归”阶段。
然而,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是残酷的。”没有技术,就没有食物。”李云峰指出了激烈的行业竞争,“现在有48家六氟磷酸锂企业,我估计未来几年有40家会非常困难,剩下的8家,5到6家会非常困难,但不赚钱,真正赚钱的可能是1到2家。”
毫无疑问,六氟磷酸锂行业是拼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的时候了。
在多氟多厂区,一个约4层楼高的“方盒”已经拔地而起。严春生介绍,过去大部分结晶工艺无法连续生产,企业产能从100吨提升到1000吨,只能依靠设备数量叠加,至少需要100多台设备。目前,公司采用第四代技术新建的“合成结晶建筑”将结晶合成两道工序,大大降低了工厂面积、能耗和人员,大大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新生产线具有1万吨合成能力和1万吨结晶能力,1万吨投资从早期40亿元降至1.8亿元。预计新工厂将于今年6月底投产。"严春生说。
多氟多除了生产线投入成本远低于同行外,还具有核心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优势,也是其成本控制的核心因素。
“我们的六氟磷酸锂生产过程完全封闭。原料无水氢氟酸、氟化锂、五氟化磷进入生产线后,经过净化、过滤、合成、结晶、成品包装等复杂工艺,晶莹剔透的高品质、高规格的六氟磷酸锂成品可装罐出厂。该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多氟化物采用双反应釜循环反应,经过滤干燥制成高纯六氟磷酸锂。该技术在中国是第一个。此外,公司还主持制定六氟磷酸锂的国际标准。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个六氟磷酸锂生产企业的生产线投资成本都不同。有些企业从国外获得了技术包,没有核心技术和上游原材料,自然无法与生产成本的龙头企业竞争。”
李云峰表示,从长远来看,公司通过工业迭代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是进一步将1万吨投资降至第五代技术1亿元。行业原材料价格稳定后,公司在建设投资、折旧、劳动力、能耗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将突出。
产能 过剩还是“伪命题”?
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也受到市场的关注。
随着宁德时代、BYD等行业领导者疯狂扩大电池容量,电池巨头也开启了六氟磷酸锂的大规模采购模式。在高市场需求和高毛利率的推动下,自2021年以来,天赐材料、永泰科技、天际、杉杉、石大胜华等10多家龙头企业增加了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包括天宇生态等“跨境”玩家。
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2022年国内六氟磷酸锂总产量为10.14万吨,同比增长87.76%;2023年,我国现有产能为19.766万吨。到2025年,我国将有近50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锂电池总需求将达到1800GWh。根据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例,相应的六氟磷酸锂需求为21.6万吨。然而,在下游需求方面,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率一直在放缓。
六氟磷酸锂产能过剩吗?
“关于六氟磷酸锂产能过剩的说法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多氟多秘书彭超坚定地说:“只能说是当前行业公告的产能过剩,但从长期需求来看,高质量产能仍存在差距。”
彭超告诉记者,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质的核心电解质,由于其技术壁垒高、工艺复杂,对新产能仍面临巨大挑战,从项目建设到合格产品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考虑到产能攀升、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行业周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可能性较小。
多氟多作为行业龙头,对六氟磷酸锂赛道依然坚定乐观。
彭超认为,与二三线企业相比,行业领先企业仍具有相对确定的扩产率,产品市场份额明显上升,具有技术领先和规模效应。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了同样的观点:“目前,今年只有少数企业的新产能,如多氟多和天赐材料可以按时投产。”。
EVTank统计数据也证实,一些企业可能已经暂停扩产计划。据统计,到2024年和2025年,全行业名义总产能将分别达到71.3万吨和114.1万吨。考虑到价格下跌和产能过剩,部分规划的六氟磷酸锂产能可能会被取消,预计到2026年左右,产能过剩将被清除。据EVTank最新统计,2022年天赐材料、多氟多、天际股份三家企业的市场出货量已占全球前三。
多氟化物还透露,预计到2025年,该公司的六氟磷酸锂市场份额将达到35%。该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六氟磷酸锂长订单约占2022年的80%。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长订单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现在约为50%。
突围 在变化中开新局
公司的求新精神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多氟多。在生产经营指挥中心,一幅“云图”正在大屏幕上展示:图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代表了生产线上的一个点,生产过程是否正常,风险是什么,如何最好,一切都是通过数据优化呈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点击设备来看到设备的实际运行。这些数据和信息是实时的,看起来比现场更直观。”现场工作人员在演示时说。过去,公司需要大量存储材料。通过上下游后,材料场的存储信息可以直接反馈给上游。上游收到需求信号后,可直接将材料送到现场,实现自动结算,大大降低了成本。
人在做,云在转,数在算。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认为,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使数字受益,使数字赋予生产经营权力。“通过数字化转型,一是一目了然,不仅要看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还要看穿设备内部的工作原理;二是实现高效的指挥、卓越的质量和信息共享。”
在新能源轨道上,多氟多也在积极寻求创新和变革。在锂盐产品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它具有电导率高、热稳定性高、耐水解、抑制电池胀气等优点。根据GGII预测,LiFSI作为通用锂盐添加剂,预计2025年需求量将达到13万吨,前景广阔。此外,公司还布局了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新型锂盐。
钠离子电池也是多氟化物探索的方向之一。作为中国最早批量生产六氟磷酸钠的企业之一,目前具有从六氟磷酸锂生产线高效切换六氟磷酸钠生产线的工艺技术,年产量为1000吨。去年,公司独立开发的钠离子电池已离线,正在进行各种评估和客户装载试验。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多氟多也紧跟潮流,不断扩大布局规模。根据2022年年报,公司于2022年在南宁基地筹建了一期5GWh项目,现已建成生产。目前焦作和南宁的有效产能共计8.5GWh。
李世江告诉记者,公司电子级氢氟酸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稳定的质量,已通过台积电认证,成为合格供应商,开始批量供应。根据规划,2023年,多氟多电子氢氟酸全球市场份额将达到10%,2025年将达到20%。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