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立
邯郸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中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冀南这个著名的城市,有一家央企控股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电子特气供应商,电子特气收入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九。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旗下的中国船舶特气。
4月21日,中船特气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河北省首家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培育电子特种气体和含氟新材料两个主要方向,加强、优化、扩大主营业务,继续创造价值,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回报增厚的统一。同时,我们将坚持科技前沿,依托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关注半导体材料的关键技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维护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中船特气董事长宫志刚在IPO路演现场坚定自信地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深耕特气领域20年 世界排名第一
中国船舶特种气体主要从事电子特种气体和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其中,占公司收入90%的电子特种气体被称为半导体行业的“血液”,是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之一。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具有环境友好、催化作用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锂新能源、医药、化工等行业。
宫志刚自豪地告诉记者:“起步早,行业地位高,是中船特气的优势。”,“我们是国内电子特气行业的先驱,从事研发和产业化已有20多年。”
据宫志刚介绍,中船特种气体的前身可追溯到2000年成立的718个特种气体工程部,在中国较早从事电子特种气体的研发和产业化。特种气体工程部于2002年成功开发电子三氟化氮,2008年建成年产300吨高纯三氟化氮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005年开始研发三氟化物甲磺酸,2007年开发电子六氟化物钨,2010年率先实现国内六氟化物钨和三氟化物甲磺酸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公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形成了强大的先发优势。宫志刚告诉记者,公司拥有电子特种气体、含氟新材料等5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为行业内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企业。2020年和2021年,公司分别在全球电子特种气体收入规模中排名第10位和第9位,是唯一一家进入前十名的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供应商。近三年,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三氟化氮年产能9250吨,六氟化钨年产能2230吨,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公司客户已覆盖台积电、凯霞、美光、海力士、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长信存储等国内外集成电路代表企业、京东方、TCL技术、集团创新光电等行业知名企业,并服务于强生、默克等行业巨头和新宙邦、杉杉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公司获得中芯国际“优秀供应商”、联华电子“2021年杰出支持伙伴奖”、三安集成电路“优秀供应商”等多项荣誉。
宫志刚告诉记者,近年来,半导体产业投资和技术迭代的持续增长促进了对电子特殊气体的需求,对高纯三氟化氮、六氟化钨等产品的下游需求强劲。IPO募集资金计划投资年产3250吨三氟化氮等5个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建成后,公司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未来,公司将积极优化产能布局,继续丰富产品类型,提高及时响应能力。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 用实力为国争“气”
中船特气作为河北省第一家科技创新板公司,具有鲜明的科技创新属性。
“我们是一家以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为动力,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一名从事技术研发的董事长,宫志刚谈到了科学研究。”公司依托起源于国家化工研究所的历史,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近三年累计研发投资超过2亿元。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独立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障碍,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纯三氟氮纯度可达到5N,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处于行业一流水平,特别是四氟化碳杂质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竞争对手。该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进入5nm工艺的电子特气供应商。”
据他介绍,中国船舶特种气体已经克服了许多行业的技术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电解氟化、蒸馏、吸附、化学纯化、跟踪分析等技术被评为国际领先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电子特种气体的“中国制造”。
截至2022年底,中国船舶专职研发人员136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78人,硕士博士91人,高级工程师29人,国务院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人,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公司及其前身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20个研发项目。2013年,特种气体工程部牵头实施了国家重大专项(02专项)中的“高纯电子气体研发产业化项目”,完成了19种产品的研发产业化。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次获得省、市、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拥有66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9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国际专利,申请150项发明专利和45项实用新型专利;领导或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和15项集团标准。
登陆科创板 机遇与挑战并存
谈到该行业的未来,宫志刚认为,电子特种气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就机遇而言,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电子特种气体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产业的扩张推动了对电子特种气体的强劲需求、国内替代和国际化的驱动,为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些气体品种仍面临技术壁垒、新产品研发压力大、专业人才不足等挑战。以技术壁垒为例,集成电路工艺环节较多,不同环节需要使用特定的电子特种气体,各种电子特种气体总数超过100种,其中大部分被国外垄断。即使部分气体消耗较少,也是集成电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宫志刚承认,“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企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类型、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仍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短期内难以打破差距,需要一定时间的迭代试错。由于半导体生产线上原材料的小误差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损失,客户的试错成本非常高,增加了国内企业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的难度。”
宫志刚认为,中船特气登陆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在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过程的帮助下,公司实现了整体标准化运营,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公司可以打破融资瓶颈,增强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此外,公司上市成为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将显著提高。一方面,通过二级市场客观反映公司的估值水平,给公司带来流动性溢价;另一方面,股权流动性的增加也有利于公司筛选出与公司经营理念一致、陪伴公司共同成长的价值投资者。
“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上市后,公司将有机会建立以股权为核心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公司的核心骨干人才,提高员工效率,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宫志刚表示,未来,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子特种气体和氟新材料供应商,公司将继续以“成为世界电子特种气体的主导力量”为愿景,关注主营业务,坚持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协调两个市场,继续推进管理改进,凝聚力推进“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特种气体品牌。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