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奎 韩宋辉
实施新标准的“新”财务报告真的很亮。
自今年1月1日起,上市保险企业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以下简称“新保险合同准则”)两个新标准。最近,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施新标准后披露了第一份财务报告。
总的来说,新标准有利于释放上市保险企业的业绩,每家公司在第一季度的业绩都有良好的增长。保险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也明显受到新标准的影响。投资方主要表现为:更多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使市场波动更直接地反映在利润变化中,促进未来保险企业资产配置更加保守;负债方主要表现为:保费收入确认方式的调整更真实地反映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果。
许多保险企业高管在绩效描述会议上强调,这两个新标准的实施只是对公司财务计量方法和报表形式的优化,对保险企业自身的经营没有根本影响,不会改变公司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和管理体系。
收入净利双丰收
2023年第一季度上市保险公司收入净利润双丰收。
在营业收入方面,中国平安、中国人民保险、新华社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分别约2537.78亿元、137.69亿元、290.05亿元、3683.85亿元和943.86亿元,同比增长30.8%、8%、17.4%、7.2%和19.4%。
在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方面,中国平安、中国人民保险、新华社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分别约383.52亿元、117.21亿元、69.17亿元、178.85亿元和116.26亿元,同比增长48.9%、230%、114.8%、18%和27.4%。
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表示,如此出色的业绩是资产负担双方共鸣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经济迎来复苏,保险公司在第一季度加大了“良好开端”力度,债务方面明显复苏,尤其是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表现超出预期。中国平安人寿和健康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8.8%,中国人寿和太保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7.7%和16.6%。
上述财务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复苏,投资方获得更多收入增长业绩。”。2023年第一季度,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同比增长120个、100个和33个基点。
新报表更真实 利润反映了市场波动
新的上市保险公司实施标准将导致业绩释放,净利润将更好地反映市场波动。
投资收益率提高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科目由负转正。2023年第一季度,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实现的5家保险公司总收入约606亿元,去年同期总损失约237亿元。
在公允价值变化损益主体变化较大的背后,既有资本市场复苏的影响,也有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一些内部人士认为,新标准实施后,金融资产分类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更多的金融资产被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
此外,在资产减值确认方面,新标准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式”而不是“损失法”,增加了保险公司利润的波动性。
中国人保在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中解释说,公司净利润大幅上升,主要受新计量模型、金融资产分类变化和公允价值变化的影响。
为了减少净利润波动,在实施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后,保险公司可能会在资产配置上更加保守。国泰君安非银行金融首席分析师刘新奇表示,保险公司将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或高股息资产的比例,以减少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利润不确定性的影响。
新报表更加透明 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挤“水”
新保险合同标准实施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确认方式更加透明直观,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水分”被明显挤出。
原标准的“盈利保费”科目改为“保险服务收入”。新的保险合同标准要求,保险企业必须分拆保险合同中可以明确区分的投资成分和其他非保险服务成分。
所谓投资成分,是指无论保险事项是否发生,都必须偿还给保单持有人的金额,可以理解为保单中的“储蓄”成分。
此外,新保险合同标准下保险服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加强了“权责发生制”,将原保险企业保险业务确认收入的时间点从支付期延长到保险期,规定保险企业必须按照保险履约进度逐步确认保费收入。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的披露,采用新的保险合同标准后,五家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较之前的保费“悬崖”下降。2022年第一季度,5家保险公司调整后的保险服务总收入约为3626亿元,比调整前的保费减少了5000多亿元。
其中,以人寿保险为主要业务的中国人寿保险和新华保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约461亿元和142亿元,调整前保费约2945亿元和639亿元。
根据海通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从模型收入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收到的现金流总额没有变化,但确认周期延长,新业务对当年保险服务收入的贡献将下降,未来现金流收入的稳定性将加强,已经过期的股票保单可能会因追溯调整的要求而重新贡献收入。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