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由于新能源格局布局的加快,2022年上海主板主要光伏发电公司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整个产业链业绩上升。“链”公司整体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1%、102%。
在稳定增长和促进消费的政策驱动下,由89家汽车零部件和16家汽车企业组成的上海市主板汽车产业链也表现良好。2022年,长城汽车和广汽集团龙头汽车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10%;福耀玻璃、旭升集团等零部件企业分别实现净利润增长51%、70%。
一直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委员会,集成电路、生物医学、新能源等领先产业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在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委员会汇集了90多家行业企业,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和包装测试三个生产环节。其中,晶圆OEM领先的中芯国际去年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分别达到495.16亿元和121.33亿元;拓京科技、盛美上海等五家半导体设备公司实现了业绩翻番。
在行业繁荣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委员会新能源产业链的业绩也显著增长。2022年,总营业收入和回归母亲的净利润分别为46.94亿元和423.79亿元,同比增长72%和112%,突出了“绿色能源”。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板也在加快培育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截至目前,共有256家科技创新板公司入选全国专业化、特新化的“小巨人”企业名单,35家科技创新板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冠军示范企业”,35家科技创新板公司被评为“单冠军产品”,占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2022年,安吉科技、绿谐波等多家“小巨人”企业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在关键环节自主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驱动未来
随着科技研发的不断深化,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新兴动能日益增强。2022年,上海主板实体公司研发投资841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中车、长城汽车等19家公司研发投资100多亿元,9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和通信行业。
大量的研发投资也给相关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市场表现。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主板研发投资超过1亿元、研发强度超过5%的高研发投资公司平均市盈率分别达到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研发创新实力已成为支撑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
汇聚大量“硬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板在研发上不遗余力。2022年,科技创新板公司年研发总投资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投资平均占营业收入的16%,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R&D投资强度居前,海光信息等69家公司R&D投资占营业收入的30%以上,天合光能等51家公司R&D投资超过5亿元。
可以看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正成为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委员会已聚集了17万多名研发人员。60%以上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的创始团队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或行业专家。每家公司的研发人员平均占员工总数的近30%,30%以上的人力投资回报率超过100%。
此外,在许多科技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也通过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了创新成果的转型。2022年,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共增加了43007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13758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152项发明专利,90家公司领导或参与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等重大奖项。
资本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总体而言,2022年,沪市股票、债券市场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在首次融资方面,上海主板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融资规模1068亿元;再融资方面,上海主板全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104家,融资规模2706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司54家,融资规模1361亿元;债券融资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全年约3020亿元。在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大力支持下,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年融资总额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直接融资金额1.32万亿元。
并购市场再次升温。2022年,上海主板公司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计划56个,总交易金额2366亿元。传统产业通过并购积极布局新业态,约占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组目标的23%。同时,多家央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通过重组提高运营效率。
例如,中国航空电子吸收和合并中国航空机电,实现航空电子系统与航空机电系统的深度整合;宁夏建材和祁连山通过资产销售和更换调整各行业业务,促进“两材料重组”后的业务整合,解决行业竞争问题。
同时,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还积极通过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做市商等创新体系,积累人才和资金,实现创新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共有137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发布了154个再融资计划,计划筹集约2304.56亿元。
此外,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板公司通过正常的股权激励机制留住、吸引和激励人才。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共有307家科技创新公司推出414个股权激励计划,覆盖率超过60%,涉及员工近8万人。乐信科技和光峰科技已分别实施6期和4期股权激励;兰起科技等11家公司的激励对象占员工总数的90%以上,基本实现全员持股。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