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金融期货起步较晚,但在促进资本市场优质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作为位于上海的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成立十多年来不断丰富金融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不断引进中长期市场参与者,不断促进相关品种对外开放,积极为加强金融市场内部稳定、帮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领先区”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全面注册制下,金融期货如何更好地服务现货市场,在交易、融资等环节帮助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日前,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CICC相关负责人。
◎记者 费天元
多环节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
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上市。2010年4月16日,经过近四年的准备,中国金融研究所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此后,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正式启航,一、二级市场和风险管理工具构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目前,中金有11个金融期货和期权品种上市股权和利率产品线。截至2022年底,金融期货市场总持仓129.34万手,占全国期货市场的3.62%;年总成交额为1.52亿手(单边)和133.04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的2.24%和24.87%。
中金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期货与现货同根同源,密切相关,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品和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金融期货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精细、低成本、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协助完善交易端、融资端、投资端等环节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资本市场运行更加稳定、资本形成更加丰富、资金更加可持续。
在交易层面,金融期货服务提高了参与者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了现货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发行层面,金融期货服务注册制度改革帮助资金进入国家战略支持领域,依托金融期货对风险的市场化定价、转移和重新配置。金融期货服务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居民财富管理水平。在开放层面,金融期货服务于国内外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好地吸引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2023年是中金所党委确定的“发展质量提升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中国证监会党委有关指示,中金所将全面、准确、全面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资本市场建设新环境、新产品上市、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新需求,把握发展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措施,增强发展动力,促进金融期货市场优质发展,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做出贡献。
全面实施注册制度,创造稳定的环境
全面注册制度的实施对充分发挥金融期货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金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期货市场必须密切配合全面注册制度,更好地发挥金融期货市场的功能,帮助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
一是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促进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作为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股指期货和期权品种,有助于增加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的供应,完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市场稳定运行,促进资本市场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中金已形成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产品序列,覆盖大、中、小型股票,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为实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规划任务,促进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股指期货和期权市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股市的稳定性。自国内股指期货上市13年以来,股市运行更加稳定,内部稳定性不断提高,韧性不断增强。例如,沪深300指数年化波动率下降近20%,日均振幅下降超过30%,指数涨跌天数显著减少。2022年,股指期货日均持仓量为67.92万手,同比增长23.72%。
自上市以来,股指期权运行安全稳定,市场规模和投资者参与程度逐步增加。其灵活多样的风险管理手段和金融创新的基本要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并逐步发挥了股票现货资产的保险功能。2022年,股指期权日均持仓21.09万手,同比增长19.26%。目前,上市股指期货和期权产品有1800只成分股,占全市场流通市值的80%以上。2022年,这些成分股的平均年化波动率和日均振幅低于非标准成分股。
三是稳步发挥股指期货和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助于促进目标指数相关产品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进一步丰富股指期货和期权产品体系,有利于推出更多跟踪目标指数的投资产品,引导市场基金增加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和配置,提高相关股票的流动性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促进中长期基金的稳定持股。从跟踪目标基金的规模来看,股指期货和期权上市后,跟踪目标基金的规模显著增加。例如,跟踪上证5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的基金规模分别为78.3%、624.3%;跟踪中证1000指数的基金产品规模从80亿元增加到542亿元,增加到577.5%。
四是发挥产品风险管理的作用。近年来,中金研究所不断巩固金融期货市场的运营基础,维护产品的顺利运行,增加产品供应,充分发挥产品功能,发挥期货和期货期权的综合发展,为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运行注入动力。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机构参与逐渐多样化,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风险回报偏好进入资本市场,促进其长期稳定持股,帮助股市中长期资本进入市场,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此外,全面注册制度改革突出了“向市场提供选择”,这一过程需要更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如股指期货和期权。
国债期货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金所国债期货作为满足投资者避免利率风险需求的金融衍生工具,自上市10年以来一直在稳步发展,有效发挥了对冲国债现代风险的作用,已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月21日,首批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在中金所上市,上市初期运行稳定。市场普遍认为,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最新成果,也是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领先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上市30年期国债期货:一是促进超长期国债发行,完善实体经济长期资本供应体系安排,支持重大长期项目投资,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改善长期债券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高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定价;三是改善长期债券市场投资环境,增强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为提高财富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中国金融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强劲,资本成本上升。为了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帮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积极将国债期货应用于信贷债券投融资,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和昂贵的问题,帮助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一方面,国债期货为债券发行提供避险工具,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实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往往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增加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溢价,基准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实体企业向证券公司购买与国债期货相关的场外利率期权,可以锁定融资利率的上限。在出售期权的同时,证券公司利用国债期货对冲期货市场的利率风险,建立“企业-证券公司-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路径,在风险防范中发挥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国债期货帮助机构管理利率风险,提高信用债券配置的热情。近年来,国内利率上升的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债券配置面临一定的限制。金融机构在配置信用债券时,利用国债期货降低利率风险,有效提高投资组合的稳定性,促进扶贫、农村振兴等专项债券的发行,有效支持实体企业融资,确保民生稳定。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的中长期资本在“稳定器”和“压舱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资本来源。中金研究所高度重视培育中长期资本力量,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公共基金、养老金等一系列机构深化国债期货市场参与,帮助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国债期货促进中长期资本稳定投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市场韧性。另一方面,国债期货可以丰富中长期资本投资交易策略,优化资产配置。中长期基金不仅可以利用金融期货套期保值套利策略优化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提高投资收益,还可以进行现货替代,协助流动性和头寸管理,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市场监管
近年来,中国金融研究所全面贯彻中国证监会党委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制度建设、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政策,坚持稳步改进,努力建立市场风险处置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监测监测水平,牢牢保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此外,中金研究所全面贯彻“数据使监管更加智能”的理念,将“技术授权”写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符合金融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交易所综合风险管理机制,制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综合风险管理办法》在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金融期货市场引进了同一品种的单向大边保证金、跨品种的单向大边保证金、有价证券作为保证金和国债期货券(DVP)交付模式等基本制度,继续推进合格中央竞争对手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处置机制。
二是坚持风险分类管理,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预测和预测,全面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安全防线。进一步细分综合风险,采取分类措施,认真评估风险类型,细化风险场景。继续完善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全面调查市场风险隐患,定期进行市场跟踪和风险分析判断。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态,及时调查、报告和处理市场变化,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处置流程。
三是协调安全发展,认真重视安全生产,确保市场稳定运行。加强对重要时间点前后市场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判断和应对,制定稳定运行计划,为应急响应做好扎实准备。有效加强交易、结算、运维管理,不断优化业务运营流程,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交易、结算、交付、资金管理等业务的顺利运行。
第四,加强技术支持和技术授权,努力加强科技创新的风险防治。提高综合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智能水平。加强风险评估和处置,丰富和完善市场风险工具箱。继续推进组合保证金业务研究和系统建设、结算风险隔离等工作,进一步完善违法违约平台相关分析板块建设,提高历史监测功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技术对监督的有效支持。
五是加强跨市场监管合作,加强期货现货风险联动防控。充分发挥“五位一体”监管合作机制,形成跨市场监管力量,坚决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案件,向市场发出“零容忍”信号。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数据共享和监督联动,加强关键时期的联动分析。进一步深化与商品的“期货联动”,识别跨市场重点客户,提高期货市场综合监控效率。全面落实衍生品场内外联动风险监测机制,有效防范跨市场风险叠加共振。
中金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关注自主可控性和智能性,加强金融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安全运行、技术监督、数字运营等领域的创新实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体两翼”科技治理结构,大力推进自身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可控水平和科技创新质量。推进数字交易所建设,以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系统、数字化转型为出发点,构建数字核心能力,更好地赋予金融技术市场监管服务和交易所运营管理。
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金融期货作为中国金融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风险管理市场,应遵循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吸引更多的国际优质资本和中长期资本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金融期货现货市场,帮助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QFII、RQFII已有序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十多年,整体交易和头寸稳步增长,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相对稳定的长期力量。2022年9月,QFII、RQFII参与股指期权交易业务的顺利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外国中长期专业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继续服务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稳步促进金融期货市场体系的开放。
中金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和深化相关业务准备,匹配现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稳步推进金融期货市场的开放,积极服务外资等中长期基金的风险管理需求。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四五规划》,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巩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金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筹部署下,积极对接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认真做好新产品研发上市、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外开放等工作,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浦东“龙头区”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体系。中金公司将继续深化股指期货和期权新产品的研发准备,加强跟踪分析和市场研究,完善产品研发计划,进一步丰富产品储备,努力实现新产品的上市。继续做好外汇期货研究,帮助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
二是进一步丰富金融期货市场参与者。未来,中金公司将继续加强市场服务和培育,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优化,提高投资者参与的便利性,加强市场服务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稳步推进国债期货等对外开放。中金会将继续跟踪分析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市场机制调整和产品运行,积极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实施路径,广泛研究,完善业务计划,梳理修订业务规则,推进技术体系准备,积极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