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季度以来,全球央行的紧缩步伐明显放缓,几十年来最激进的全球加息浪潮已经结束。
以“分化”为主题的新序曲已经奏响。一方面,激进加息的后果显示,各大央行深陷不同困境,“各有烦恼”、错位“政策”,货币政策步伐将错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再“冷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能走出完全不同的增长道路。
◎记者 范子萌
挥手“高通胀”
全球加息步伐逐渐放缓
过去一年,全球央行激进加息的结果显现,全球通胀逐渐降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全球通胀率将从去年的8.7%降至今年的7.0%和2024年的4.9%。
随后,全球央行逐渐放缓了加息步伐。今年2月,韩国央行暂停加息;3月,在连续八次加息后,加拿大央行启动了G7央行暂停加息的第一枪;4月,澳大利亚央行和印度央行按下加息暂停按钮。墨西哥央行也将在5月份讨论暂停加息。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说:“全球普遍的高通胀状态即将结束。”。目前,全球通胀形势趋于分化,许多国家的通胀已进入持续下行范围。
原因是温斌认为,一方面,在大多数国家持续加息的背景下,经济过热势头受到遏制,衰退预期取代通胀预期,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自去年3月以来,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全球通胀急剧上升,因此今年3月以来,大多数国家的通胀同比增长放缓。
“各有烦恼”
全球央行转向错位“施策”
目前,几家“各有烦恼”的央行可能会错位“施策”。
持续发酵的银行业危机,加上紧迫的经济下行压力,使美联储不“冷静”,难得发出暂停加息的信号。
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在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收紧政策的门槛有所提高。PIMCO(品浩)董事总经理魏艾婷(Tiffany Wilding)美联储“暂停”加息的信号比预期的信号更清晰。尽管美联储在必要时保留了继续加息的选择,但他们表示,他们将仔细考虑到到目前为止积累的紧缩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延迟效应。
这也意味着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可能会在10次加息和500个累计加息基点后结束。
面对抗通胀和稳定经济,英欧央行仍“举棋不定”。欧洲经济在2023年面临的内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滞胀期或持续时间更长。温斌表示,欧洲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食品价格上涨、罢工和天然气恢复库存仍是通货膨胀风险,英国和欧洲央行的剩余利率可能超过美国,但贸易逆差和制造业损失带来的经济衰退压力更大,金融稳定风险上升。
市场也关注日本央行。最近,日本央行在过去十年中首次改变了所有权,其持续了十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调整的可能性。日本央行在最近的声明中放弃了对“短期和长期政策利率仍将保持在当前或更低水平”的预期。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认为,日本央行最终将加入G10央行,并开始收紧其超宽松政策。
瑞士百达首席资产管理策略师卢伯乐认为,通货膨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推动日本央行最终扭转其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分化”的主基调下
资产配置面临新的挑战
在新趋势形成之前,“分化”可能会取代“同步紧缩”,成为今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
除货币政策步伐错位外,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将明显分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今年的经济放缓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约90%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尤其是欧元区和英国。
“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高度不确定。”卢伯乐说。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认为,预计美国GDP增长将继续放缓,因为加息500个基点的滞后效应继续渗透到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压力导致信贷条件收紧。
预计新兴市场的表现将“点亮”全球经济。卢伯乐表示,受益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预计新兴市场将保持相对于发达市场的增长优势。总的来说,我们对新兴市场的资产持乐观态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新兴亚洲(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印尼)将在2023年实现5.3%的经济增长,明显高于2022年4.4%。
不同的货币政策步伐和区域市场表现将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表现。温斌认为,2022年美元上涨和非美国货币下跌的总体趋势已经被打乱,全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交易衰退和交易复苏的频率也在加快。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主要经济体将面临长期增长疲软的困境,一系列资产类别的长期回报预期可能会增加,投资者将不得不适应和重新定义其配置。”瑞士百达财富管理公司认为,过去十年的经济和政治框架已经不复存在。利率上升、战略竞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短缺将是未来十年战略资产配置面临的重要挑战。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