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奎
5月22日,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开幕式暨“构建新兴金融人才高地” 授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学术交流会议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滴水湖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的金融理论体系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以指导金融的稳定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尚福林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了一系列国内外现代金融理论成果,结合国内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市场化机构体系和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
尚福林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围绕金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质,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引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
在尚福林看来,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监管体系,创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坚持稳定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
二是牢牢把握无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安全有序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国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的高溢出,不仅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且对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是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在中国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加强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促进包容性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优质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金融业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尚福林表示,结合近期欧美银行业危机案例,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协调,科学把握政策调整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同时,要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对金融市场和微观主体变化的影响,不仅要关注资产端的信贷资产质量,还要关注利率变化条件下债务端的稳定性。
二是提高监管标准与机构业务风险程度的适应性。随着机构规模的扩大,应及时调整适用的匹配监管标准,确保资金充足,定期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防止流动性影响可能存在的隐患和损失。对于中小型银行,应本着重于形式的原则,从机构规模、业务类型和复杂性出发,提高监管的透明度,防止监管套利。
第三,加强风险处置和舆论指导的及时性。在数字时代,金融风险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完善协调高效的金融风险防范、解决和处置机制,及时阻断风险的传播和传播。从根本上讲,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客户对银行偿付能力的担忧。继续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及时纠正市场恐慌,保持市场信心。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