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海晴
最近,“帮助基金”的聚光灯再次强劲,许多基金产品频繁出现,导致基金规模扭曲。
阳光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在业内人士看来,“帮助基金”创造了基金产品的虚假繁荣,最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开发行行行业的可信度。适者生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唯一的正确方式是以投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实现业绩和规模的积极循环。
虚假繁荣背后隐藏风险
“上周五,一家期货公司的领导来找我,问我是否需要‘帮助资金’。”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负责人李兴(笔名)告诉《上海证券日报》,他明确拒绝了“帮助资金”。“小型基金公司对‘帮助资金’有很强的需求,因为小型基金公司还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新基金很难发行。”
记者多次采访发现,正如李兴所说,当新基金筹集困难时,往往“帮助基金”及时出现,帮助新基金达到2亿元的筹集门槛。
此外,“帮助基金”经常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迷你基金濒临清算边缘,“帮助基金”出现在关键时刻,避免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以下5000万元清算;第二,如果基金想修改基金合同,需要召开持有人会议,持有人会议的前提是直接发表表决意见或授权他人代表发表表决意见,在股权登记日持有的基金份额大于基金总份额的一半。为成功召开持有人大会,基金公司将选择临时引入“帮助资金”,以满足相关要求。
“‘帮助基金’是该行业的一个公开秘密。”李兴表示,许多证券公司、期货等机构都有这样的业务,为基金公司提供“帮助基金”,但“帮助基金”的成本相对复杂,没有明确的标准。”一些机构可能要求100万元,而另一些机构则更换资源,如以分割头寸或最终佣金的形式兑现。”
适者生存是必然趋势
从“帮助基金”帮助的基金来看,绝大多数基金的规模并没有改善,一些基金的规模是“坐过山车”。一个基金曾经在一个季度内“帮助”了14亿元,但上述基金只停留了三到四个月,最终基金不得不清算。
上海某基金研究员直言,当公募行业迅速扩张时,“帮助资金”创造的虚假繁荣毫无意义。“‘帮助资金’帮助基金产品建立或维持运营是一种症状,而不是根本原因。最后,基金仍然没有长大。目前,公开发行的产品数量超过1万种,行业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基金壳资源价值大大降低。同时,作为信息最公开、最透明的资产管理产品,定期报告中记录了机构资金的进出行为,最终损害了基金公司乃至公募行业的声誉。”
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生态
谁给了“帮助基金”生存的土壤?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许多寻求“帮助基金”的基金公司也很无助,其背后指向了公开发行业的一种慢性病。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发行新基金是最快的方式,这与银行渠道有很大关系。因为新基金可以给渠道带来更多的收入,比如基金认购费,所以渠道也有发行新基金的动力。相比之下,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相对困难,除非基金表现特别出色,否则很难有推广渠道的动力。李兴坦言,公募行业“赎旧买新”现象依然严重,“最终结果是基金公司一直在推新基金。”
“有时,不同的渠道会定制不同的基金,这也导致基金公司需要满足渠道要求,在不同的渠道发行类似的基金。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承认,一旦新基金募集失败,将对基金公司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渠道难以与公司合作。另外,如果公司的清算基金数量较多,渠道也会“不喜欢”。“因此,为了保护成立和壳牌,基金公司选择引入‘帮助资金’。”
中国证监会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公共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督促销售机构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有效改变“重启动、轻管理”现象。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从27万亿元的新起点来看,“帮助基金”存在各种缺点。基金公司、渠道等各方应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携手对“帮助基金”说不。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