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9 日,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闭幕。来自全国 30 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近 5000 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及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大会主席及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教育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付刚、培清北创始人金女士等嘉宾出席论坛。

核心优势:顶尖师资与分层课程体系精准结合
“培清北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强大的师资力量。所有授课教师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前沿知识体系,并激发其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课程体系设计强调精准分层与因材施教
初高中衔接阶段:开设初高衔接课程、贯通培养班、强基计划预备课程及学科竞赛辅导,构建从基础夯实到高阶能力培养的完整链条。
高一至高三阶段: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目标院校(如211院校、一本院校、清北等顶尖名校)开设“双师课堂”,并辅以周末刷题强化班及素养拓展班,系统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

高考冲刺阶段:提供考前冲刺特训、清北名师入校授课、目标生个性化定制规划等专项服务,为关键阶段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实践:“线上+线下”双轨驱动,构建培养闭环
“培清北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双轨培养机制。线上,依托“双师课堂”等模式,借助技术手段将清华、北大的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高效输送;线下,则通过封闭集训、名师入校深度指导、学科专题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强化互动体验与实战训练。这种“线上广泛赋能,线下精准滴灌”的闭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

社会价值:科技促进公平,助力县中教育振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模式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服务教育公平。通过“双师培优”等项目,将顶尖的教育资源精准对接至县域中学,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使县中学生能够同步享受优质的教育内容与方法。这一实践不仅直接助力县域中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为利用科技手段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与会专家指出,在数字化深刻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培清北模式”所体现的“顶尖师资 + 分层课程 + 科技赋能”的创新思路,是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 这种以科技驱动教育质量和公平协同发展的路径,为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借鉴,有望为社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注入新动能。

在培清北创新培养模式赋能下,全国多区域中学清北录取实现历史性跨越:
西南某百年名校打破长达三年的清北录取沉寂,2025届学子以686分、684分分别斩获北京大学强基计划与清华大学录取资格,重塑拔尖人才培养标杆。
山东某地级市中学在"清北双师课堂"落地首年即实现"五子登科"——全市状元(702分,全省前七)领衔,五名学子同期被清华、北大录取。
安徽某县域中学通过定制化集训,培育出全县理科状元(清华大学录取),终结该校清北录取空白历史。
内蒙古某地级市中学2025届清北录取8人(占全市超40%),包揽全市最高分(701分,自治区前十),三项核心指标位列区域第一。
川东某县域中学在优质生源外流背景下,2025年一次性斩获3张清华、1张北大录取通知,成为逆袭样板。
蒙东某县域中学2025年清北录取从0跃升至6人,刷新全市年度增长率纪录。
川南某重点中学(2023-2025年)清北录取保持年均6人以上稳定输出,2025年再录7人,验证协同培养长效性。
贵州某县域中学2024年清北录取挂零,2025年合作后实现1人突破。
浙江某民办中学2025年清北录取突破35人,稳居区域同类学校顶尖阵营。
作者:沈晓黔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