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科门诊中,肠胃息肉是常见病症,不少人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却因缺乏了解而心生焦虑。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科王幼立主任从医40年,深耕脾胃病诊疗,用中医智慧为众多肠胃息肉患者答疑解惑、解除病痛。
今天就来说说肠胃息肉。肠胃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来说就是“肠道里长了小肉疙瘩”。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少数人会出现腹胀、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若长期忽视,部分类型的息肉可能逐渐增大,甚至存在癌变风险,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
从现代医学来看,肠胃息肉的形成与遗传、饮食不规律、长期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
而在中医理论中,王主任指出,肠胃息肉的发生多与“脾胃虚弱、痰湿瘀阻”有关。她解释道: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若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逸过度,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无力。脾胃虚弱则水湿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日久凝聚成痰;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停,痰瘀相互搏结,附着于肠胃黏膜,便形成了息肉。
简单来说,就是“虚”为根本,“痰”“瘀”为表象,二者共同导致了息肉的生成。
基于这一认知,王主任形成了“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思路。表示治疗肠胃息肉不能只盯着息肉本身,更要从根源调理脾胃功能。通过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减少湿浊生成;用化痰散结之法化解已形成的痰浊积聚;以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气血循环,防止瘀滞加重。对于较小、无癌变风险的息肉,可通过中药调理控制其生长,甚至使其缩小、消失;对于需手术切除的息肉,术后用中药调理能减少复发,修复肠胃黏膜!
早前有位经过朋友介绍,坐火车五六个小时赶到郑州的患者张大爷,他在去年体检时,查出结肠多发息肉,最大直径约0.8 厘米,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但他因担心手术风险,迟迟不愿住院。经朋友介绍,来找到王主任。
接诊后,王主任耐心讲解息肉性质,缓解患者焦虑。表示患者的息肉是炎性的,目前没癌变风险,可以先试试中药调理,定期复查就行。随后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到患者平时总觉得腹胀、乏力,大便黏滞不爽,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因此,判断患者属脾虚痰湿瘀阻证。
直接开具了健脾化痰、活血散结的中药方剂。用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祛湿化痰,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再加入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
同时,特意叮嘱张大爷调整饮食,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每周适当散步,促进肠胃蠕动。
治疗期间,每两周就会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他的反馈微调药方。三个月后,患者复查肠镜,发现息肉最大直径缩小至0.3厘米;坚持调理半年,息肉基本消失,腹胀、乏力等症状也彻底缓解。
患者在回访时表示,“王主任不光医术好,还特别有耐心,每次都跟我讲得明明白白,比家人还关心我!” 患者复诊时,特意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来感谢王主任。
从医 40 载,王幼立主任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她的诊室里,常备着患者需要的温馨提示和注意事项等等,详细标注着结肠炎患者灌肠的方法。遇到年纪大的患者,她会放慢语速,反复讲解注意事项;对于术后患者,会定期回访,提醒复查时间。这份专业与温情,让无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安心与温暖,也让中医调理的优势深入人心。如果有看诊需求,可以在云太医小程序搜索王幼立老师姓名,可进行咨询。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