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新闻记者 许孝如
去年下半年至今,商品期货市场打开不断震荡行情,波动性持续创下连跌。许多参与进来机构挣钱难度较大,一些CTA(产品交易咨询顾问)对策甚至会出现大幅度减仓。
值得关注的是,CTA对策早已减仓将近8个月,许多商品已经超过了以前最大回撤率两倍,也引发销售市场的高度关注。将来,投资人如何应对?
股市波动性持续下滑
因为CTA与个股、债卷等大类资产关联性比较低,不少朋友将其纳入必选的一类财产。最近几年里,因为销售市场大幅波动,中国许多CTA商品踏出跌宕起伏的净值曲线,为投资者获得可观盈利,一批致力于CTA的私募基金也是发展成为百亿私募。
但是,2022年后半年至今,许多CTA策略产品遭受减仓,相当一部分百亿私募未能幸免。近年来,CTA策略产品的减仓力度有一定的增加,特别是量化分析类CTA商品在今年的主要表现萧条。私募排排网资料显示,2月有销售业绩记载的2696只期货交易及衍生产品股票基金总体盈利为-1.94%,商品期货及衍生产品是近年来唯一总体盈利为负的对策。
对CTA对策盈利大幅减仓,千象财产合作伙伴、副总吕成涛告知证券日报新闻记者,2022年后半年至今,全部商品期货市场一直处于波动情况,各大板块的长期趋势不显眼、延续性差,产品的强弱关系错乱,销售市场横盘整理了8个月时间。总体来说,行业市场交易人气值降低,交易量持仓比例降低,对量化分析类CTA对策运行造成比较大考验。
吕成涛觉得,期货交易市场波动率的持续下滑是CTA对策广泛减仓的重要原因。南端华商品指数20天波动性为例子,截止到3月6日,官渡商品指数20天波动性为9.89%,创下近些年至今的最低,即便自2014年中国第一批CTA管理员自成立以来算起,9.89%的波动性早已处于非常低的水准。
“实质上,发展趋势类CTA赚的是波动性从低走高的钱,但在波动性从高下跌的时候会发生分阶段减仓。这轮量化分析CTA的减仓,实际上相对应的便是自2022年7月商品指数波动性分阶段新纪录后进一步下跌的一个过程。”吕成涛说。
黑翼资产还表示,现阶段CTA整体市场主要表现不太理想,商品交易市场各种类间翻转次数比较高,种类间高低交换并且不不断,股票基本面因素、动量因子和时钟频率动量矩类均亏本显著,总体波动性持续下滑。主要原因是,CTA对策主要是以趋势跟踪为主导,但近一年至今大宗商品市场欠缺非常好的趋势性行情,易产生摩擦成本。
应不断完善对策种类
二季度CTA对策该如何走出困境,深受市场关注。
吕成涛表示,“针对当前情况,我们自己的情绪调节要在维持现阶段对策架构的前提下,不断研发迭代更新,补短板。近年来,大家逐渐增加了新研制的匹配套利策略占有率,适当减少了横截面对冲策略占有率。调节结束后,千象CTA对策仍然要以趋势跟踪策略为主导,且整体持股周期时间基本上不会改变。未来的计划产品研发发布大量低关联性对策,进而提升对策的性价比。”
黑翼资产也表示,从投资角度来讲,不论是量化股票或是量化分析CTA,多样化的对策将适应于更为复杂市场行情。针对CTA商品,现在大部分管理员使用的或是趋势跟踪策略。这种对策有一个特点,当市场发生非常明显的趋势性行情时,赢利会特别丰富。但如果发展趋势并没有或是处在震荡行情环节,盈利通常会受一定影响。因而,要做到不断完善对策由来,进而填补长期性震荡行情。
值得关注的是,对投资者来说,CTA对策有三大配备使用价值:一是有困境Alpha特性;二是变长周期时间看归属于绝对收益的商品;三是与其他资产低关联性。投资者可以将其作为与股、债等其他资产低关联性的资产进行长期性配备。
“从海外CTA来说,历史时间上都存有长期性波动环节。对国内最近的销售市场减仓,大家也需要客观看待,这是一个销售市场分阶段状况,CTA对策的持续适应能力特性并未更改。”黑翼资产表明。
吕成涛还认为,对投资者而言,一切对策都是有规律性,CTA对策也是如此。趋势跟踪类CTA对策,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国内,也经历了充足长一段时间磨练,说明了对策实效性,是理财规划的重要一环。以理财规划的眼光来看待CTA对策,筛选通过长时间验证的管理员,适度变长拥有周期时间,才可以得到更好的项目投资感受。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二季度渐行,市场供求特点也会相对比较清晰,主导权再次向产品的基本面迁移后,总体CTA战略的平均收益将会迎来上涨。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