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新闻记者 谢忠翔
光大转债邻近挂牌前,中国华融持续斥巨资购买,目地果真偏向股权转让。
本周一是光大转债最后一个买卖日。当日,中国华融在香港交易所发公告称,董事会作出决议,同意将截止到2023年3月13日所持有的光大转债申请办理执行股权转让,将按流程报监督机构审批审核。
同日,光大公告称,股东会允许这家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办理审批中国华融做为实际控股人资格。
股权溢价入股投资光大
光大转债股票停牌数日前,光大持续接到中国华融加持这家银行可转换债券工作的通知。公告称,3月8日,中国华融拥有光大转债7881.88引马镇,占光大转债发售总数的26.27%。3月9日,中国华融加持光大转债4286.81引马镇,占光大转债发售总数的14.29%。到此,中国华融总计拥有光大转债1.22亿张,占光大转债发售总数的40.56%。
在中国华融不断加持光大转债几个买卖日,它的价格自始至终保持在104.9元周边,若按光大转债最终买卖日104.91元/张收盘价格测算,中国华融所拥有光大转债金额超过127.66亿人民币。截止到3月13日收市,光大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为14.85%,这时买进再股权转让代表着亏本近15%,加持光大转债基本没有套利空间。
最后,中国华融一纸公示偏向该动作目地:中国华融将经营规模比例高达40.56%的光大转债执行股权转让。依据转股溢价率测算,这一举动等同于中国华融以3.35元/股的价钱买进这家银行约6.21%股权。股权转让结束后,中国华融正在进入光大前十大股东队伍。
中国华融为什么这么高溢价入股投资光大?银河证券倪军团队分析称,对中国华融而言,同样的股权,从二级市场购买也会引起价格调整,每一股计划成本可能超出3.35元,股权溢价股权转让反倒相对性划得来。另一方面,做为战略投资,这一举动也证明中国华融或者对光大发展方向拥有比较大自信心。资料显示,近些年光大每一年分红比例最少25%,最大30%,将来成长型和高分红都将填补这一部分股权溢价损害。
减少资本充足率
就在今年2月末,销售市场行业人士仍对光大这般大规模待转股账户余额持着不乐观的心态。
依据募集说明书,光大转债的持有者在转股期内,都能够依照每一股3.35的价钱股权转让。但截止到3月10日,光大转债的投资者选择股权转让比例仅有19.34%。这也意味着光大转债投资人手上依然存在241亿的经营规模未指定股权转让。
实际上,比照现阶段光大股票价格,投资人若立即股权转让,可能面临浮亏,因而投资人股权转让主动性并不是很高。在这里情况下,假如绝大多数投资者选择期满赎出,光大可能面临近253亿的债卷利息必须兑现,偿还工作压力针对这家银行而言可以说很大。
依照光大2017年发行可转债计划,这家银行希望用可转换债券并对核心一级资本进行调整,募资资金填补核心一级资本,则必须通过可转债的成功股权转让后才最终圆满完成。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9月末,光大核心一级资本资本充足率为8.69%,做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光大补充资本的需要比较急切。
这时,中国华融持续加持光大转债并宣布股权转让,对光大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广发银行证券研报表明,光大转债或完成金融机构股权转让创新模式,对光大而言,假如可转债从而实现大规模股权转让,不但立即减少期满偿还工作压力,仍在引进战略投资的前提下填补核心一级资本,对于未来市场拓展产生有力保障。
4家银行拟发710亿可转换债券
近些年,发行可转债已成为很多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选择之一。2017年迄今,金融机构可转债账户余额大幅上升,由2017年末400亿人民币升到2022年末2920.56亿人民币,5年的时间,金融机构可转债账户余额增加了630%。
2022年,一共有山东齐鲁可转债、常银可转债、重银可转债、成银可转债4只金融机构可转债发售,虽然可转债总数较2021年并没有很大变化,但发行规模仅是350亿人民币,同比减少68.18%。
博盛证券研报分析认为,2022年受合理贷款需求降低、LPR数次下降等多种因素,金融机构贷款收益率持续下降。金融机构负债端市场竞争较白热化,利率下调力度不如资产端回报率降幅,其他综合收益填补权益资本能力差。金融机构发行可转债比较灵便,股权融资成本低,是当前上市银行关键融资模式。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受银行资本填补压力增大及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后面可转换债券待发行上市也将同比增长。
截止到3月14日,已经有平安银行、长沙银行、厦门银行和瑞丰银行共4家银行公布了拟发行可转债总计不得超过710亿人民币计划。在其中,平安银行拟推出不得超过500亿人民币,长沙银行拟推出不得超过110亿人民币,厦门银行和瑞丰银行拟发售均是不得超过50亿人民币。之上4家银行发售申请办理已经在3月初得到上海交易所审理。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