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全面注册制度正式开花,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企业共同站在a股市场的大舞台上。江盐集团、中信金属、常青科技、白城股份、中重科技登陆上海主板;陕西能源、中电港、登康口腔、南矿集团、海森制药进入深圳主板。10家公司筹集了212多亿元,这将极大地促进这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增长。
作为全面注册制度的“先锋”,第一批主板注册制度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选择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采访了三位董事长,回顾了企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公司的价值,展望了公司的未来前景。
◎记者 刘礼文
江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世平对记者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领导人都应该发扬企业家精神。”。
在全国盐业体制改革之前,率先启动集团级混合改革,成为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第一次;嗅到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机遇,迅速布局公司新能源地图,建设高增长发展道路。胡世平于2009年进入江盐集团,见证并参与了江盐集团的整个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他深深地说,企业只有改革才能充满活力。
为什么江盐集团能成为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幸运儿”?胡世平总结了“三气”:带头混改的勇气,涉足新能源的锐气,以盐为基础的自信。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新能源赛道布局多点
近年来,江西宜春因锂而兴起,被誉为“亚洲锂都”。江盐集团也乘上了新能源发展的东风。
宜春樟树是江盐集团盐矿基地的大本营。丰富的岩盐矿埋在地下780米至1300米处。开采过程中,工人将水注入岩盐层制成卤水,不仅可以将符合国家食用标准的盐产品分离出来,而且卤水中的“杂质”也成为行业内可提取碳酸锂的工业原料。
江盐集团年产60万吨纯碱工程作为江西省唯一的纯碱工业企业,是省政府重点支持支持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强链补充项目。胡世平认为,公司未来最大的价值在于,结合江西省丰富的锂资源和盐资源,从上端到原材料市场,从下端到锂,然后延续到储能发电。”它不仅符合国家新能源战略,而且符合江西省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
“碳酸锂是锂电池的原料,每1吨碳酸锂需要2吨轻碱。近年来,全国锂电池产业爆发,仅宜春地区,碳酸锂年需求近80万吨。”胡世平表示,传统化工企业的轻、重碱产能比为3:7.江盐集团可以实现6:4,甚至7:3。
良好的产业优势吸引了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客户。
江盐集团位于“锂之都”,深度融入锂电池产业链的优势;毗邻赣西,公司迅速触及光伏玻璃行业的新轨道。
光伏玻璃的需求打开了纯碱的“天花板”。胡世平认为,随着光伏发电的兴起,整个市场对纯碱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盐点发电”是新能源储存领域的另一个热门关键词。即采用空气压缩法,将低峰期多余的电力保存到盐点仓库,直到用电高峰期,然后释放出来驱动发电机发电,形成有效的电力资源利用。
胡世平表示:“基于传统的盐业务,我们已经切入碳酸锂轨道,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扩展到储能发电。”。
重视科技创新
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
便利的地理创造了需求方的优势,而领先的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使江盐集团具有成本方面的优势。
胡世平说:“江盐集团发展了几十年,靠的是低成本模式这一绝招,一直走到今天。”
“江盐拥有6亿多吨盐资源储量,建立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强大的盐卤调配中心。除天然碱外,纯碱综合成本在行业内最低。”在谈到生产过程时,胡世平用“吃干净”来形容。
据胡世平介绍,公司采用的盐钙联合生产碱技术非常“绿色环保”。整个过程不排放废水和废渣,形成井上井下闭路循环。“盐化园区热电中心在建集中供热项目不仅满足了自身热电生产的需要,还可以销售给国外。预计建成后将产生300万吨蒸汽/年并上网发电。”
胡世平表示,目前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要求已从过去简单的技术创新提高到科技创新,并应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江盐集团除外α-除硫酸钙外,我们还试图合作研究碳钙循环矿化的原始技术,并试图综合利用排放的二氧化碳。
胡世平认为,除了产品技术创新外,生产环节也要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2021年,集团重要子公司江西京浩盐化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大力实施“5G+智能工厂”示范建设项目,努力提高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目前,该项目已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另一家子公司富达盐化60万吨/年盐产品智能改造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产。
胡世平认为,最终,数据流应引导智能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全厂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帮助实现国有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目标。
试点混改成功:
大大激活国有企业内生动力
江盐集团卓有成效的成果与公司之前的混合改革密切相关。
2015年,江盐集团锐意改革,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企业混改落地的“第一单”。
“深入了解改革精神,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支持,江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实施。在胡世平看来,这三点是江盐集团混改工作“开花结果”的法宝。“当时,江西省选择了三家国有企业率先试点混合改革。但最终,只有江盐集团成功地进行了混合改革,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集团整体重组,未保留母亲,按照法律法规完成员工安置后,按照自愿原则承担全体老员工,重组前承担全部债务。”
江盐集团的混合改革试点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核心骨干员工持股方案的首次设计备受关注。胡世平说:“在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的建议下,我们启动了140多名核心骨干员工持股,约占员工总数的6%,在稳定骨干团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江盐集团以整体变更完成股份制改革,为公司上市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胡世平透露,2017年盐改落地后,整个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利润大量溢出,专营利润大幅下降。“第一轮混合改革融资近7亿元。如果没有这笔钱启动产业链延伸项目,就没有必要考虑在全国盐业中突破重围,实现市场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从最新业绩来看,改革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2020年,江盐集团净利润为3895万元,2022年增至4.2亿元,增长近10倍。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