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他还指出,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使他们在借钱生产、投资和消费时“徘徊”。目前,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的增加表明,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正在恢复。”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尤其是几年前货币信贷的萎缩,尤其是信贷需求。”他说。
在前两个月的“快速发展”之后,信贷规模是会继续大规模扩张还是放缓?李杨预计,信贷将继续扩张,并推动货币供应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方面,这是一个效率问题。李杨说,大量的信贷将提高宏观杠杆率。自本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用信贷密度或债务密度来衡量金融效率——信贷密度越高,金融效率就越低。信贷的快速增长将导致信贷密度的增加,并可能进一步降低融资效率。
另一方面,防范和控制潜在风险。李扬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进入紧缩周期,这一趋势能否停止还有待观察。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这种国际趋势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考虑如何控制跨境冲击等更复杂的挑战。“虽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得最好,但我们也应该考虑是否会因为信贷扩张而导致通货膨胀。”他说,他认为货币当局在做决定时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
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根据中共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现在,这两个政策体系的协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李杨说,由于这两个部门的政策工具在各个层面都是相互关联的。
他说,老一辈经济学家将这种关系比作“狗牙交错的接头”,这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和复杂的关系。在这一客观现实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相互约束,而是必须协调和合作,产生“1+1”>2”的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作涉及多个层面。李阳认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赤字和政府债务的融资问题。目前,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民间需求不足。民间需求不足需要政府支出来弥补,但政府收入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下降,赤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非赤字债务,如特殊债务。
“这些本质上意味着政府增加了超出自身收入规模的支出。如果金融部门不支持这项政府融资活动,政府的行为将产生挤出效应。理论上,政府增加支出不会产生扩张效应。”李杨说,如果没有货币政策的合作,财政支出的增加必然难以弥补总需求的不足。
他说,这也涉及到央行应该如何对待政府赤字和债务,这也是两大政策体系协调的根本问题。
李阳分析,中央政府债务约占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总资产的10%。相比之下,90%以上的资产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债务。美国的大部分财政赤字都是通过美联储购买和货币化来扩大需求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简单地比较。然而,中国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的比例可能相对较低。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未来,央行可以考虑更大地支持财政政策。”他说。
李阳还提到,他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70%以上的政府债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的,92%的地方政府债券是由地方商业银行持有的。这意味着中央赤字融资和地方赤字融资高度由金融体系支持已成为事实。
李阳认为,“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需要更科学、更现实地“描述”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到合适的工具;货币政策的支持必须有规则,同时建立防火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种协调导致通货膨胀。
海外银行风险事件
暴露美元体系的根本缺陷
最近,海外银行的风险事件引起了持续的关注。李杨认为,相关事件是特殊的。就硅谷银行而言,它仍然是危机发生前的一家好银行,不仅主要指标符合监管要求,而且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这件事到底是谁的罪?还不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李阳表示,硅谷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银行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低利率环境下购买的资产迅速贬值,资产负债表失衡导致银行技术破产,进而演变为真正的破产。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美国金融监管对风险的压力测试和预警不足,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剧烈变化,都是风险事件背后的驱动力。
他特别关注的是,海外银行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暴露了美元体系的根本缺陷。这种缺陷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在价格方面实行了超低的政策利率;在数量方面,美国实行量化宽松。两者共同推动美国债务创下新高。
“本世纪前20年,实际上有一个“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无限货币信贷供应-超低贷款成本-无限债务膨胀-通货紧缩”的循环,上述因素相互“内部协商”。李杨说,现在整个循环链的某些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长期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内部协商”不再存在,循环被打破,整个美元体系受到了多层次的巨大影响。“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他说。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