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陆续披露。
数据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年运营的反映。其背后反映了其战略的实施。通过数据,可以看到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内部响应和新趋势。
2022年是大考之年。金融业的转型路径和成果在今年得到了考验:许多银行多年来一直面临着实施轻型化战略的挑战;人寿保险业的转型面临着新业务价值压力和增量业务难以找到的困境。资产质量的提高和强大的风险抵消能力给了银行减少准备和提款的信心。
打法1
拨备计提下调 银行平衡风险和利润
◎记者 黄坤
截至4月5日,23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22年年报,去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近2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7.47%。在喜人的成绩单背后,18家银行集体减少了信用减值损失(俗称“拨备”),2022年18家机构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比2021年减少了1400多亿元。
“拨备集体下调”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一方面,这与预计2023年不良发生率将下降、自身风险抵消能力足以应对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它还与隐藏在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技术”有关——释放好年的全额拨备,以确保道歉年的利润。
减少信用减值损失集体下降
与2021年相比,2022年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力度有所下降,为银行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创造了条件。
记者梳理了上述23家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底,这23家上市银行累计信用减值损失为10917.66亿元,较2021年减少了1462.17亿元。
在这23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8家机构减少了信用减值损失,其中6家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较2021年下降了100多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比2021年减少200多亿元;工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比2021年减少100多亿元;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比2021年减少50多亿元。
2022年,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下调幅度最大。当年为487.62亿元,同比下降286.36亿元,下降37%。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告诉记者:“银行可以在2021年全额计提的基础上减少计提,扩大利润率。”。
虽然2022年营业收入增长不佳,但民生银行净利润最终实现了正增长。2022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1424.76亿元,同比下降15.6%,较2021年持续扩大,但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352.69亿元,同比增长2.58%。
腾挪空间“以丰补歉”
拨备计提的玄机,是丰年补损,道歉年藏亏。
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拨备已成为调整利润的关键手段。根据会计准则,拨备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表,然后减少当期利润,因此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显而易见。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银行不希望利润增长过高时,拨备可以多计提;当利润表现不佳时,银行需要增加利润,拨备可以少计提。”。
上市银行业绩的释放主要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能力的影响,但在合规范围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2022年,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大幅缩小,直接影响了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给银行带来了压力。因此,许多银行在财务处理方面采取了‘减少和增加利润’。”陈佳说。
董希淼表示,通过减少当期拨备,银行可以释放更多当期利润,扩大商业银行利润空间,提高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腾出信贷供应空间,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交通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在第一季度实现了“良好开端”。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表示,自2023年初以来,交通银行对公信贷供应呈现出“量价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开端。2023年,将继续推进信贷资产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保持服务实体经济总量不减,人民币贷款增长目标定在12%左右。
谨慎平衡风险和利润
银行通过调整拨备来增加利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险抵抗力。银行是否平衡了风险和利润?
事实上,资产质量的提高和强大的风险抵消能力给了银行减少准备和提款的信心。截至2022年底,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江阴银行、无锡银行等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
记者发现,2022年17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上升,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银行拨备覆盖率高于400%;江阴银行、张家港银行、渝农商银行等7家银行拨款比例高于4%,远高于监管要求。
其中,中信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8年后恢复了200%以上。中信银行表示:“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高表明,银行已经度过了高风险成本期,信用风险暴露开始见顶回调,资产质量趋于稳定。”。
展望2023年,多家银行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业务不良生成减少,不良率低。接下来,我们将处理“化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防范和解决股票风险,控制整体风险。
打法2
非息收入下降 银行开辟了“轻重”的界限
◎马慜
“量增价降”是银行盈利实体的现实结果;“不在拥挤的地方竞争”是银行差异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现实和愿景之间,银行通常通过资产布局来实施“平衡技术”,以节约和利用资本来获得效益,但这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当利差持续缩小,收入增长疲软已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时,银行应该如何迎接挑战,跨越周期,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轻”转型是一个很好的处方吗?
轻转型已成为共识
“量增价降”的另一面是“量补价”,反映了银行业面临的现状——息差持续缩小,营业收入增长乏力。因此,向资本占用较低的中间业务转型,不仅是最后的业务转型,也是诉诸“两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
银行最初赚取存款和贷款利差(利息收入)。随着业务类型的多样化,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已成为银行积极寻求的非利息收入。从资本占用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资本、承担风险的内部业务,即重资本业务,主要包括贷款和自营金融投资;另一类是不消耗资本、不承担风险的外部财富管理业务,即轻资本业务。
谈到“轻”转型,“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趋势备受关注。2014年,招商银行率先提出依托零售业务基础向“轻银行”转型。2023年,招商银行首次提出“价值银行”的新战略,被外界视为“轻银行”的战略升级。
招商银行董事长苗建民在2022年业绩简报会上表示:“招商银行不会在拥挤的地方与人竞争,而是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招商银行希望通过加强重资本业务、扩大轻资本业务的战略,提高收窄净息差、增强跨周期能力,最终实现业务模式的领先地位。
银行业不再走盲目扩张的老路,“轻”转型已成为普遍共识。中国建设银行注重资本轻资产转型发展,将资源转向资本轻、回报高的产品,促进业务的综合贡献。工业银行提出了从大型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的发展目标,强调资本轻业务的发展,提高资本轻业务的比例,走资本密集型发展的道路。
非息收入大幅下降
受重定价贷款、定期存款等因素的影响,该行业普遍预计利差将继续下降。银行在财富管理、商业投资、数字转型等低资本占用方向上押注了更多的资源。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弥补利息收入的差距。
轻转型真的是个好办法吗?虽然愿望很好,但现实是“骨感”——2022年,上市银行对非息收入的贡献普遍失败,这让银行感到沮丧。据统计,在披露2022年业绩的23家上市银行中,17家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下降,13家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速下降。
总的来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的比例不到40%。其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非息收入排名前三,但2022年均有所下降,分别占37.75%、36.7%、35.17%同比下降2.23、1.74、2.87个百分点。
三家银行均表示,非息收入的下降主要受资本市场波动、债券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交通银行表示,由于资本市场持续波动、金融产品净值转型、减费利润等因素,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6.17%。宁波银行表示,受债券市场波动和资本市场影响,财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9.63%。
然而,当外部环境充满挑战时,许多“黑马”也冲出来了。2022年,邮政储蓄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浙商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该行坚持中收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能力建设,中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近30%,收入比例增长1.58个百分点。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银行优化资本使用效率、寻求更轻资本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银行正在重塑资产负债结构,业绩增长模式从“表内规模驱动”转向“表外非息驱动”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重塑,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在资本占用和节约的条件下,应制作强大灵活的资产负债表,使表中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实现高回报。
该行业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中间业务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存贷业务,轻与重的界限正在开放。正如招商银行行长王亮所说,银行经营应该与重要性相结合,保持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各有侧重点,但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业务板块和收入结构。”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该行业预计非利息收入将逐步复苏。工业银行董事长吕嘉金表示,为了扩大非利息收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信用卡、金融管理、代销、托管等业务。随着经济的复苏,今年的社会资本流动变得更加活跃,资本市场也有所复苏。这些业务通常比去年要好。
打法3
提高质量固存量
人寿保险“攻防”兼备转型
□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险公司应注重专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保持股票业务的同时,开拓新业务。
□销售渠道建设:一方面,提前适应保险营销人员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高质量销售人员的招聘;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直销渠道和银行保险渠道的作用。
□在产品设计方面,保险公司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市场预测,开发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
◎记者 何奎
2022年,转型仍然是寿险行业的关键词,但转型过程并不容易。根据2022年寿险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人寿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普遍面临增员难、获客难、留存难的压力。
很难找到增量业务,提高代理质量,保持股票客户。寿险公司采取“攻防”平衡战略,部分公司13个月保单继续率上升,退保率下降。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保险业也将复苏,但告别过去广泛的发展模式,人寿保险公司在平衡“攻防”的同时,必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破行业供需不匹配的束缚。
新业务价值普遍面临压力
面对内外双重挑战,保险业走过了非凡的2022年。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2022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行业保费增速处于历史低位,近三年新单价值率呈下降趋势,投资收益也处于历史低位。”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年报,寿险转型仍处于痛苦期,2022年寿险代理人数仍在下降。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寿保险销售人员约66.8万人,比2021年底减少约15万人;新华保险个人保险营销人员约19.7万人,比2021年底减少约19万人;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约44.5万人,比2021年底减少约15.5万人。
代理人数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是新业务预期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值,是反映寿险公司增长和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2022年,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59.5%,中国太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31.4%,中国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4.0%,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2.4%。
人寿保险公司加快建设优质代理团队,提高质量是缓解代理人数量和新业务价值的主要手段。例如,2022年,平安代理渠道新增人力中“优秀+”的比例同比增长14.1个百分点,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2.1%;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28261元,同比增长31.7%。
保单继续率提高
在增量业务难以找到的环境中,提高代理质量是寿险公司减缓业绩压力的攻击“矛”,保留存量客户是防御的“矛盾”。
数据显示,2022年,保持股票客户成为上市保险公司的重要起点,中国平安13个月保单继续率提高4个百分点;中国太平洋保险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提高7.7个百分点。同时,退保率也在提高,中国平安退保率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中国太平洋保险退保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忠认为,2022年新业务面临压力,但13个月保单继续率上升表明,虽然保险公司很难获得客户,但新客户的质量相对较高。此外,13个月保单继续率的上升也与近年来整体利率持续下降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增加有关。保险产品的收入和稳定性具有比较优势。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大寿险公司都在为现有客户寻找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平安率先开辟了转型之路,建立了“4渠道+3产品”的改革战略。截至2022年底,中国平安社区网格模式已在25个城市推广,相关存续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
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维护客户?李文忠认为,首先要加强对这些客户的细分,分析和挖掘不同客户的保险服务需求,开发和销售定制、个性化的个人保险产品,准确满足客户的风险保障需求;其次,加强保险技术投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攻防平衡”
随着经济的稳步复苏,保险业预计将触底。然而,广泛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保险公司必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做好“攻防平衡”。
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险公司应注重专业和专业的发展道路。李文忠表示,保险公司在保持股票业务的同时,需要努力建设销售渠道:一方面,提前满足保险营销人员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高质量销售人员的招聘;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直销渠道和银行保险渠道的作用。
李文忠说:“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市场预测,开发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
行业形象难以建立,失去认可后难以建立。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中国保险业的广泛发展给大多数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行业转型过程中,保险公司应继续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国家保险意识,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这需要各行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