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坤
经过“赎回潮”和“破净潮”的考验,金融市场正在稳步复苏。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统计,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4000多个理财产品净值回升至1元以上。
然而,当金融市场整体改善时,股权等高风险产品的净值波动仍然很大。受访者认为,目前金融公司对股权投资的头寸控制相当谨慎,但从长远来看,通过股权金融增加银行金融收入是总体趋势,金融公司应密切关注加强投资研究和人才建设。
“破净率”大幅下降 发行量提升
今年以来,银行金融产品“破净”(指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范围持续缩小,产品发行数量持续增长,投资回报水平显著。
据记者统计,截至4月12日,全市场有39150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银行发行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产品1133种,比去年12月12日的5708种大幅减少4000多种,比去年11月17日的1971种减少42.52%。
“这主要取决于稳定和良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荣360数字技术研究所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今年的金融市场预期相对乐观,但不确定未来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会继续上升。
在金融市场升温的背景下,新的金融产品环比上升。2023年3月,全市场新开发了296款开放式金融产品,环比增长58款。其中固定收益产品最多,共274款,环比增长63款;其次,混合产品13款,环比减少5款;商品、金融衍生品和股权产品相对较少,总共只有9款。
在投资回报方面,第一季度金融公司产品平均年回报率为5.24%,环比上升783个基点。荣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显示,2022年12月底和2023年3月底披露净值9317款产品,平均净增长率为1.3%,各金融公司平均年回报率超过5%。
调整投资策略 减少净值波动
金融产品净值的“回血”与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投资策略密切相关。
面对市场冲击带来的产品净值波动,银行和金融公司开始优化产品经营策略和产品风险回报定位,为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水平和期限的产品,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
例如,招商银行金融公司表示,通过提高产品准备水平,丰富金融产品系列和策略,加强产品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宜性销售管理,顺利度过了债券市场的巨大波动期。2022年,全面满足客户对各种产品的赎回需求,无支付风险。
记者注意到,经过去年的两次测试,金融公司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定,主要体现在:一是资产配置更加谨慎;二是混合估值法已成为封闭产品的主流估值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稳定的回报。
自去年11月金融产品大规模“破净”以来,中国金融、杭州银行金融、苏州银行金融等主要银行和金融公司推出了主要稳定配置的低波金融产品;中国工商银行金融、浦东银行金融、兴业银行金融也调整了估值方法,推出了摊销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据中信建设投资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中旬,共有16家金融子公司发行了61种相关产品。
“2022年底,银行金融产品经历了‘赎回潮’。为了留住客户,稳定规模,许多金融公司开始关注摊销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以满足一些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霞表示,目前金融产品净值稳步上升,净值回撤的影响逐渐消退。
股权投资仍然谨慎 考验投研能力
金融市场整体复苏,但股权产品净值波动仍需警惕。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股权产品净值下降率最高,达到28.57%,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6%,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88%。
擅长股权投资的合资金融公司面临着明显的压力。例如,贝莱德建新金融公司的两种股权金融产品仍处于“破碎”状态。”股权产品风险较高,因此产品净值下降的比例也较高。一般来说,在良好的市场背景下,股权产品的整体投资回报率高于固定收益和混合产品。”刘银平分析说。
银行和中国金融公司对股权产品的尝试仍然更加谨慎。截至今年3月底,固定收益产品30463种;混合产品2325种;股权、商品、金融衍生品相对较少,共440种。
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股权投资存在客户端、产品端、投资研究端、机制端等诸多不足。对于2023年的股权投资,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承认,光大金融对股权资产不太乐观,对利率债务也不太悲观。它将稳定产品的性能,以提高交易能力,而不仅仅依赖低波资产。
虽然没有明显的行动,但现有的银行金融管理正在悄悄地增加股权投资的布局。最近,平安金融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将根据客户的风险收入特点,结合自己的定位,关注绝对收入解决方案,提供不同比例的产品。
未来,加强股权产品布局是《纽约时报》的发展趋势。”金融子公司需要在投资研究端、系统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提高股权投资研究能力,建立长期股权投资研究体系,以提高股权投资的规模和比例。”中信建设投资公司表示。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