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了解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区别
□充分认识到银行稳定经营和安全经营对整个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支持实体经济的银行应首先关注自身的风险
□在加强银行常规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银行实施特色经营战略
□应对危机,及时阻断风险传播,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加强银行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
□制定合理的银行监管指标,完善监管方法
□科学引入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做法
硅谷银行事件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无论是商业银行管理、风险事件响应、风险市场蔓延,还是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是硅谷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二是事件对金融、社会经济的影响;三是监管机构和政府处理风险的特点;第四是中国宏观监管、金融监管和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首先,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
硅谷银行是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的特色银行。一是体现在信贷支持上。经过40年的探索,硅谷银行形成了一套模式,一种是PE、VC风险投资机构密切联系,了解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向,发现初创企业的经营规律;二是考虑贷款前必须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三是分享企业的增值收入以外的高利息收入。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初期创业的同时,这种收费模式既不稀释企业家的股权,又能有效覆盖此类贷款的高风险。
硅谷银行本身并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硅谷银行集团拥有专门从事投资业务的子公司,其合作与其他风险投资类似。
特点二是为投资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提供“过桥贷款”。
特点三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账户服务。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反洗钱审查越来越严格,导致许多新企业和小企业在银行开户手续繁琐,甚至难以开户。科技创新企业在其他银行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硅谷银行对这些科技创新企业有了更好的了解,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开户、存款、汇款等一系列服务。这也导致许多科技创新企业愿意先在硅谷银行开户。此外,硅谷银行还为科技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抵押贷款等个人金融服务。
硅谷银行的风险不同于瑞信和德意志银行。由于资产质量恶化,瑞信和德意志银行存在风险。到目前为止,硅谷银行还没有太多的不良资产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业务。从近年来的年度报告来看,没有风险准备,这表明几乎没有不良资产。硅谷银行的投资资产除了没有不良资产外,也没有质量问题,如美国国债、资产抵押证券等,都是优质资产。那为什么硅谷银行倒闭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寻找外部原因。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其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两端进行分析。
1.硅谷银行负债端的特征
一是硅谷银行存款结构不稳定。硅谷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客户存款。截至2022年底,其总资产为2118亿美元;存款1731亿美元,存款高峰为2021年1892亿美元,当时总资产超过2100亿美元。在硅谷银行1731亿美元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只有66亿美元左右,占3.9%,其他都是企业活期存款。几乎所有这些企业的活期存款都是零利率。个人储蓄存款在银行负债中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企业定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稳定性不高。硅谷银行的存款基本上由不稳定的存款组成。
二是硅谷银行存款企业现金流具有特殊性。硅谷银行的客户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VC、PE等风险投资机构存款,另一类是科技创新企业存款。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资金大,停留时间短;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是初创企业,产品仍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商业化、市场化,其资本特点是获得投资者投资形成大额存款,然后开始“烧钱”,如人员工资、科研、租金等,经营现金流少。这两类企业的存款不稳定性与普通企业不同,即经营性正现金流对冲存款支取很少。
三是硅谷银行存款近三年爆炸式增长。2019年,银行总资产只有712亿美元,存款只有617亿美元。疫情发生后,美国政府发了大量资金,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泛滥。相当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因此突然存款增加。这些存款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形成的,不是银行主动非理性扩张造成的,而是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般来说,硅谷银行债务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存款比例高,但稳定性不强;二是存款企业经营非常特殊,基本没有经营现金流入;第三,存款不是逐渐增长,而是短期内爆炸性的被动增长。
2.硅谷银行资产端的特点
2019年以前,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正常,存款617亿美元,总资产712亿美元。三年来,存款增加到1731亿美元,贷款从328.9亿美元增加到736.14亿美元,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从46%下降到35.9%,非常低。其他资产基本上是证券,包括美国国债、资产抵押证券,基本上是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证券。可以看出,硅谷银行管理层考虑了存款的特点,因此贷款增加较少,投资于高质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虽然收入不高,但利润没有问题,因为存款基本上是零利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证券有期限,但证券有流动性。只要是会计上的交易证券,就属于流动资产,期限不匹配。硅谷银行怎么了?
一是存款备付金不足。在安排整个资产时,银行应首先考虑确保客户的存款提取,并留下足够的准备金。除央行存款准备金外,中国商业银行一般占存款金额的15%至20%。但硅谷银行的备付金(现金加上央行的活期存款)只占存款总额的5.3%,占很低的比例。根据硅谷银行的客户特点和存款结构特点,准备金是存款的30%,以应对正常的存款提取。
第二,没有灵活合理地利用银行间业务来平衡流动性。适当的银行间贷款可以增加流动性,适当的银行间存储可以储备流动性,但硅谷银行和银行间几乎没有资产和负债。
第三,证券投资没有分类管理。投资证券会计分为持有到期和交易两类。商业银行交易证券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交易,以盈利为目的,KPI评估,由金融市场部门经营;另一类是平衡整个资产负债表的流行性,而不是盈利的工具。硅谷银行显然没有单独管理这两类交易证券,而是以盈利为目的统一经营。2021年底,美联储开始加息,存款开始下跌时,部分投资没有及时撤回,以增加备付金。
第四,市场风险对冲安排没有及时进行。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浮动损失。为了应对客户存款提取,他们被迫出售债券,造成真正的损失和客户挤兑。从算术的角度来看,这是正确的,但从业务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应该大面积发生。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我们早就应该预见加息的趋势,并采取对策。第一种处理方法是出售部分资产,观望货币;第二种处理方法可以对冲利率,锁定成本和收入——但硅谷银行在这方面似乎没有行动。
第五,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合理。以上是硅谷银行资产负债分析中的四个经营管理错误,但根据常识,这四个错误不会同时发生,每个错误都不应该那么严重。一定有内部管理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硅谷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头寸管理部门和资本交易部门放在一起。目的是简化部门,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交易部门是业务部门。从利润评估的角度来看,必须首先考虑部门的利益。这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在自己的交易业务中使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从而挤压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源,不利于全行的整体和长期利益;二是为了部门利益,往往在头寸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上冒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备资金,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原因是评估制度存在问题。交易员、交易部门、管理层甚至董事会的评估可能与利润密切相关。因此,当资产出现浮动损失时,首先要努力掩盖损失,而不是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所有从事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都有交易止损的制度安排。根据不同的授权,交易员和交易部门都有明确的止损点。触及止损点时,必须及时出售相关资产止损。若情况特殊,需突破止损点,必须报上级批准。硅谷银行一年多内未止损大量证券资产,必须经管理层或董事会批准,不得为交易员的个人行为。
二、硅谷银行破产的影响
1.硅谷银行可能对相关方产生影响
首先,对银行体系影响不大。硅谷银行与其他银行没有太大的交集,无论是负债端还是资产端。
二是对科技创新企业有一定影响。据报道,硅谷银行服务的科技创新企业占美国科技创新企业的50%,许多国际科技创新企业在硅谷银行开户。硅谷银行事件将对这些科技创新企业产生影响:一是存款安全;二是账户服务;三是贷款供应。目前存款安全没有问题,账户服务会受到影响,其他银行的服务质量可能不会很快达到硅谷银行的水平。硅谷银行贷款736亿美元,其中房屋抵押贷款超过130亿美元,基本上是风险投资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高管的抵押贷款。真正的科技创新企业贷款和风险投资企业的“过桥贷款”约为585亿美元。它是整个社会的一小部分,只起辅助作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它对科技创新投资的影响不会太大。
2.美国监管机构应对的得失
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存款保险公司在处理硅谷银行事件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存款人的存款将全额偿还;股东和无担保债券持有人不受保护;高级管理层撤职;美联储新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存款机构提供流动性,确保存款人提取存款。银行不必亏本出售证券。合格抵押品以100%的面值计价。这些措施直接触及硅谷银行问题的本质,理论上可以完全阻止风险的蔓延。但美国监管部门与市场的沟通不到位。当时,美国监管措施出台后,有几句话:所有存款都可以支付;美国的银行制度非常稳定;硅谷银行事件是孤立事件;硅谷银行不需要纳税人支付救济费。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谁付了钱?如果是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公司有这么多钱吗?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已经兑现了硅谷银行的存款,保险公司还有钱保证其他银行吗?如果不能保证,就意味着其他银行的存款没有保险。如果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些存款支付的损失,其他金融机构也有风险。因此,财政部和美联储最终可能会出钱。虽然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还没有解释过,但我们认为纳税人真的不需要付钱。由于硅谷银行的这些资产是优质资产,是美联储提供的合格融资抵押品,按面值100%抵押给美联储,到期兑现后,美联储可以收回融资。如果解释清楚,硅谷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当,硅谷银行与其他银行资产负债交易清楚,硅谷银行是孤立事件的定义,整个市场的恐慌不会像以后那样蔓延。此外,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一开始说,硅谷银行事件的原因是美联储加息。这实际上是耶伦从财政部长的角度对美联储施加压力,希望美联储停止加息,而不是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分析事件的真正原因。
3.硅谷银行事件的启示
一是了解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保持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经济发展一直在变化,所以宏观调控需要相机选择。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工具很多,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等。这些手段本身没有对错问题,只针对相应的经济状况提出这些政策,作用是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安全运行,而不是保证经济没有波动。价格波动、市场波动和股市波动本身是正常的。只要不超过一定范围,就可以认为经济是安全健康的。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经济安全运行和健康运行的标准指标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其他指标是参考指标。当这两个指标脱离正常范围时,宏观调控部门应找到调整的方法。
金融监管应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回顾硅谷银行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硅谷银行的风险不会蔓延到其他银行,或者不会影响整个经济安全,宏观监管政策硅谷银行本身是否会倒闭,不会考虑。最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他曾考虑因硅谷银行事件而停止加息,但经过评估,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影响不大,因此他继续加息。至于监管是否存在问题,欢迎检查讨论。事实上,他向美国立法机构抛出了一个问题。他知道监管政策存在问题,导致风险,但监管政策的调整需要立法机构的支持。美联储虽然肩负着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能,但这两个职能却有明确的区别。监管是监管,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逻辑不会因监管问题而随意改变。另一方面,监管只是为了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因此监管政策相对稳定,不需要考虑宏观监管。由于宏观市场波动,监管体系不会调整监管的松紧度。
通过硅谷银行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澄清宏观调控是什么,金融监管应该做什么,这有利于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和未来的宏观调控和监管理念。
二是充分认识到银行稳定经营和安全经营对整个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时,首先要注意自身的风险。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条件。只有能够持续发展,才能持续支持实体经济。
第四,银行要在加强银行常规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硅谷银行的特色业务做得很好,是其核心竞争力。但银行在一般流动性管理中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鼓励银行特色管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放弃银行管理的一般原则。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形成基本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保险支付应放在首位。
第五,要应对危机,要及时阻断风险传播,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当出现风险时,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风险传播链,尽量减少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与市场和社会沟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从硅谷银行事件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在与市场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没有明确说明事实。
六是加强银行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要加强包括机构设置在内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职能,相应的考核方法应有所不同。一些银行,尤其是小银行,经常将资产负债和财务管理部门结合在一起,以节省人力和成本。然而,这两项工作的功能是不同的。不要用财务管理的概念来管理资产负债,也不要用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来管理财务。这两个功能一定要区分清楚,不同部门和职能的考核也要区分清楚。特别是头寸管理不得与资本交易业务混合。证券作为头寸管理工具,应当在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手中决定持有和出售。
七是制定合理的银行监管指标,完善监管方法。要找出硅谷银行事件的原因,必须制定和完善一些监管指标。除监管指标外,还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硅谷银行事件说明,监管指标无法反映银行职能部门设置是否合理、评估方法是否科学、制度实施是否有效(如止损制度实施)等内容,需要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提出改进要求。
第八,科学引入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做法。硅谷银行的破产并不是硅谷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的失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但它是一种特殊领域的成功模式,并不普遍。通过研究其成功的法律基础和市场环境,我们可以探索中国环境下信贷支持初创企业的新模式。考虑到初创企业经营的特殊性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风险,没有必要设立新的专业银行,现有的大型银行可以考虑在全国不同地区设立特许经营分行。由于大银行本身规模较大,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规模很小,对整体安全影响不大,可以在总行层面平衡分行的流动性。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前行长)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