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怡 记者 林淙
随着年度报告披露的临近高潮,2022年上市公司的年度研发也可以一瞥。截至4月16日17时,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2579家a股公司中,有1637家公司“透底”研发相关数据。2022年,上述公司研发总投资8979.06亿元,占总收入的1.83%。其中,806家公司在R&D投资超过1亿元,242家R&D占收入的10%以上。
从R&D主体来看,大型央企和国企已经成为“主力军”。目前,在a股R&D投资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央企和国企占7席。从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是“最愿意”的,很多创新药企投资未来的收入是营收的几百倍。从发展“动力源”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R&D和创新的“引擎燃料”。
“国家重器”积极转型
大型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不仅肩负着支持国家战略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引领产业创新的使命。在已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的a股公司中,中国人寿、中国石油、中国铁路、中国铁路建设、中国交通建设、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冶等“中国标题”企业位居“研发投资名单”前列。
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年报开篇报告中写道:“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油气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稳步拓展风景发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
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石油研发支出达到287.18亿元,同比增长21%。在传统油气业务的基础上,中国石油不断努力获取清洁电力并网指标,发展风力、光伏发电、地热供热、碳捕集、利用和密封业务。大庆油田葡二联小型分布式电源集群应用示范一期工程作为公司首个风光储存一体化开发项目,去年并网发电,累计建成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过140万千瓦,累计地热供热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800万吨标准煤/年。
为了突破核心技术,中石化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投资。据披露,公司2022年研发投资高达225.10 获国内外专利授权6289件,亿元。上游方面,公司深层-超深层油气、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取得新进展;炼油方面,生物航空煤实现大规模试生产和应用;化工方面,大丝束碳纤维实现大规模生产,POE、聚丁烯-1中试装置一次成功驾驶,生产合格产品。
打造全球39个北斗模型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产最大直径16.07米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顺利下线...“大国重器”背后是大规模研发。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交通建设研发支出总额为236.31亿元,占收入的3.28%。
从研发“基础”的角度来看,中国拥有15个国家创新平台、11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和28个集团创新平台,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中心工程产业化研发、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生产经营、现场观测站(基地)获得科学观测数据服务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体系。
未来药企投资创新
对于生物医学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竞争,也是一场不懈研发的“持久战”。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公司中,研发投资占收入比例最高的是医药生物企业,如迪哲医药、迈威生物、尖端生物、盟科医药和君实生物。
这五家尚未“摘U”的制药公司去年的研发投资都超过了当前的营业收入。一方面,生物医学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上述公司在报告期内仍在丰富产品管道,促进现有储备项目的发展,研发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尚未进入“收获期”,大量研究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报告期内形成的收入规模相对较小。
以君实生物为例,公司2022年R&D投资占营业收入的164.04%,比2021年增加112.64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君实生物积极打造“拳头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是中国第一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国内抗PD-1单克隆抗体,已在中国获得6种适应症。Tifcemalimab也是公司自主开发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抗肿瘤抗BTLA单克隆抗体。目前,中美两国正在进行多项IB/II期临床试验。
资本促进研发。根据年度报告,去年12月,君实生物固定增资37.77亿元,主要投资于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上海君实生物技术总部和研发基地项目。这也为促进药物研发过程和丰富药物研发管道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迪哲医药去年研发费用6.65亿元,同比增长13.0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5款产品处于全球临床开发阶段,2款产品处于全球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其中1款已处于上市申报阶段。
2022年,前沿生物以2.74亿元的R&D投资和323.73%的收入占比,成为a股最“愿意”的R&D公司之一。从成果上看,艾可宁作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国家,已逐渐进入收获期。2022年,公司总营业收入8474.04万元,较去年增长109.22%。
人才聚集支持高质量发展
高科技人才的聚集支撑着上市公司创新研发的脊梁。截至目前,已披露R&D投资的1637家公司中,R&D人员总数超过144.56万,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
比亚迪在年报中解释了自己的“人才观”,“造物先造人”。据报道,公司依托师徒制、技能渠道、技术渠道、工匠认证等政策运营项目,打造了内部人才供应链。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数字人才培训平台建设,搭建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让员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提取管理和技术知识,传承员工经验。
比亚迪去年还发起了新一轮的员工持股计划,以进一步吸引和保留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一组数据反映了公司在激励人才方面的英雄精神:2022年,公司年度表彰大会共发放奖励 1066万元。此外,比亚迪还为员工提供免息零首付购车福利和购车补贴,并在全国各大公园和住宿区铺设大量免费充电桩,让员工“零成本”养车。
在新能源轨道上“飙升”,人才成为宁德时代的“动力引擎”。截至2022年底,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6322人,其中博士学位264人,硕士学位2852人。据报道,2022年,公司成立了上海未来能源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大学和科学院开展人才培训和科技研究合作。目前,公司拥有5518项国内专利和1065项海外专利,共申请10054项国内外专利。
2022年,恒生电子研发相关人员701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2.07%,产品技术人员73%;总研发费用为23.46 1亿元。恒生电子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在R&D人员数量和R&D费用投入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公司团队建设的“游戏玩法”也相当有趣。在岗位建设方面,恒生电子去年完成了管理岗位和专家岗位库存,初步建立了涵盖岗位设计、岗位职责、岗位称重和人员岗位匹配的岗位体系。在员工激励方面,公司实施了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