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锐 覃秘
提高国有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遵循上述目标,以广东、江西、四川、河南为代表的地方国有资产近年来在a股市场掀起了“买壳热潮”
虽然理想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从2022年退市的东方网络力量到即将退市的*ST奇怪信息,国有资产并购目标相继爆炸甚至退市,揭示了壳牌交易的另一面:一些地方国有资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转让方、接收方和投资者“三次损失”。
“出钱出力”的地方国有资产显然是最大的输家。以新余投资控制为例,最初入主奇信股份(*ST奇信前身),原计划以此为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升级,也积极响应江西省“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英山红行动”工作计划。然而,在收购交易之前,奇信股份过去的项目和商业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调查,入主后发现自己陷入了“坑”。代价是,近11亿元的收购款和后来借给公司的13.54亿元资金都面临着浪费的风险。
事实上,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特别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等潜在风险,地方国有资产买家应该从更早的东方网络电力案例中吸取教训。
与奇信股份的易主故事相同。代表四川国有资产的四川投资信贷产业进入东方网络电力后不久,突然发现上市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随后自查发现公司存在相关非法外部担保和资金占用。随后,四川国有资产通过借款等方式进行了救援,但最终没有改变东方网力退市的结果。面对高额的投资损失,问责程序开始了。2022年11月,成都市监察委员会留置了东方网力副董事长王波、副总裁蔡昌银。调查了许多其他相关人员。
标的公司的转让方也是输家。从相关案例来看,一些目标上市公司的原实际控制人通过包装资产和隐藏“暗雷”,以高价出售和套现控股权,最终以各种方式将混乱扔给当地国有资产。但毕竟“纸包不住火”,最初刻意隐瞒的违法操作和相关违法行为最终被曝光,也将被追究责任,甚至受到法律制裁。当初高价套现求“金蝉脱壳”,其实自欺欺人很难全身而退。
除买卖双方外,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中小投资者也“被动”成为市场上的“输家”,因为目标上市公司存在问题、雷电甚至退市。
从前,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相信,上市公司在强大的国有资产大股东的支持下,不会有退市的风险。即使公司有问题,国有资产股东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公司摆脱泥潭。再看*ST奇信,即使负面消息不断,公司股价在2022年第三季度仍经历了一波非理性炒作。如今,随着股价持续大幅下跌甚至退市,“击鼓传花”游戏的投资者最终支付了高额“学费”。
从案例来看,地方国有资产集团购买壳牌的冲动反映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压力、国有资产平台的运营能力和专业团队的运营水平。从收购结果来看,大多数国有资产收购主体并没有表现出整合资源的能力,甚至被目标资产拖入泥潭。从个别问责案件来看,中间可能存在其他违法行为。
“近年来经过几轮壳购买热潮,当地国有资产逐渐意识到纯平台壳购买毫无意义,所以现在国有资产收购的方向是购买行业,即目标公司符合当地产业平台的发展规划,从近年来的并购交易,作为当地国有资产壳购买意愿的主要交易力量正在下降。文艺富信资本顾问创始人阮超表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购是一项复杂而技术性的资本运营。地方国有资产需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合规意识和专业能力,以尽可能避免踩雷。”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金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国有企业购壳并购交易逐渐成为主流,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主力军。在大量地方国有资产收购上市平台的并购案例中,一部分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问题,另一部分是地方国有资产也考虑了产业整合和国有资产证券化。
“然而,随着并购案例的增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核心问题之一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地方国有资产对目标了解不够。*ST奇信退市等案件具有警示意义,尤其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种现象的增加值得各方关注。“李金建议,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对外并购交易的核心是注重程序、开放性、规范性和合规性,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基础,稳步推进相关资本运营,避免盲目跟风,眼睛低,不能只看乐观的前景,忽视各种潜在风险。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