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立严
上汽MG(MG)品牌首批1000辆新车近期抵达墨西哥港口,上汽集团海外市场再次进入下一个城市。
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谈到出口业务,语气从悲伤变为兴奋。
乍一看,上汽集团在2022年的财务报告中似乎遇到了许多困难。然而,最近,记者走进了中国汽车年产值最大的行业巨头,却发现了另一种令人兴奋的气象。
上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位于上海临港,十分繁忙。MG(MG)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产线基本满产。该车型在欧洲每月可销售约1万辆。
曾几何时,欧美、日韩汽车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但中国品牌汽车却在海外被忽视。近两年来,这一产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200万辆,2022年超过300万辆,仅次于日本350万辆。
在这波海浪中,上汽集团是先锋。根据上汽的最新公告,今年4月,公司出口和海外基地汽车产销量达到34.67万辆,同比增长64.5%。
“是新能源汽车帮助我们开拓了海外市场。”上汽集团的一位管理层表示,上汽集团正在下一场大棋,两个棋眼是“新能源汽车+海外战略”。
不仅如此,其他汽车公司甚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也增加了海外业务,这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新力量。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汽车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机遇更大。”。新能源汽车将使中国成为汽车强国。
行业大阵痛
燃油车的辉煌时代正在逐渐消失。 5月8日,记者参加长安汽车2022年度业绩简报会时,听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这样描述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我保守地预计,60%至70%的品牌将面临关闭和转移。”。
激烈的情况已经反映在价格战中。自2023年以来,燃料汽车行业掀起了降价促销浪潮,40多家汽车公司参与了价格战,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折扣范围,使汽车行业“充满硝烟”。
上汽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汽车公司,也遇到了行业困难。近两年来,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的销量大幅下滑,拖累了整个集团的利润。
上汽老员工张强(化名)对记者感叹,20年前,在业绩巅峰时期,很多员工一年能拿到20多个月的工资,成为大学生羡慕的对象。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全球汽车电气化浪潮的到来,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乘联统计,中国燃油车市场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中国常规燃油车市场销量持续萎缩。2023年1月,燃油车市场接近腰折,销量同比下降45.1%。
销量下降导致传统汽车公司从市场衰退中消失。一汽夏利、长安铃木、力帆等一批汽车品牌要么逐渐沉默,要么退出。生存者不容易,减薪裁员的现象时有发生。就连低端新能源汽车公司也被市场淘汰——最近,雷丁汽车向法院申请破产。
2023年,降价成为燃油车推广的重要手段,但整体效果不佳。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乘用车累计零售额同比下降13.4%,汽车市场仍面临巨大压力。
行业痛苦正在加剧,转型势在必行。朱华荣表示,汽车企业应加快向智能、新能源、低碳、旅游服务的转型,这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红表示,时代日新月异,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据张强介绍,他周围的许多合资汽车公司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已经转向了独立品牌、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等新业务的第一线。”他们中的一些人委托他们的孩子照顾老年人,他们以工厂为家;一些居住在国内基地,全天投入新工作;其他人整年在海外开拓市场。”
产品大转型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增加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大的起点。
2022年,上汽集团销量530.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7.3万辆,同比增长46.5%。
据调查,2022年,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共交付新能源汽车48.77万辆,同比增长50.59%。
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维修工程师王喜春在向记者介绍时,他身后的红色大型机器人手臂正在灵活旋转。随着电火花的飞溅,机械手成功地完成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部分焊接任务。
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数字化工厂位于东海岸边,占地12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新能源技术全覆盖的高柔性制造基地。
这家临港工厂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整个业务链的数字运营。在数字技术的授权下,在76秒内,一杯咖啡还没有喝完,基地可以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组装,并成功离线。
据报道,上汽智己、飞凡、明爵、荣威等不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在这里共同生产,不仅大大节约了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产能。
数字化的外观是“罕见的人”。走进上海第一批授权的智能工厂,只有机器在运行,没有人。无人生产线不仅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而且提高了产出效率。
上汽乘用车总经理吴冰分析,通过成本控制,飞帆F7新车起价为20.99万元。如果用户选择“车电分离”,购车门槛已降至14.59万元,性价比可与国际主流品牌竞争。
许多国内汽车公司也对新能源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比亚迪自2022年3月起停止生产燃油汽车,专注于纯电动和混合新能源汽车业务,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停止生产燃油汽车的企业。2022年,比亚迪销量186.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86.3万辆,同比增长210%以上,居世界第一。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失败的例子无处不在,不必为此感到沮丧。吉利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作为销量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正在集中优势资源开发新能源汽车,2023年3月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极氪交付量同比增长271%。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炸式增长,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居世界第一。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7%,行业领先地位明显。
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协会5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倍,市场份额达到29.5%。
出海寻出路
中国企业率先推出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创造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强大竞争力。
与许多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不同,进入上汽福建宁德基地的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大部分车辆都是右舵车,上汽集团推出了第一款全球汽车MG 4(MG在中国被命名 MULAN)生产诞生在这里。
宁德基地总装质量股经理余晓刚告诉记者:“我们70%的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30%供应到中国。”目前,MG 4.在供不应求阶段,宁德工厂正在全力保证生产,预计2023年产能将首次超过30万辆大关。
据上汽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汽七八年前就专注于海外出口布局。虽然当时销售疲软,但也积累了经验。疫情三年是重要机遇期。
“这真的很危险,也很有机。在过去的三年里,由于缺乏核心等原因,海外汽车巨头的生产能力被用来保持其优势。我们抓住这个窗口期,大力出口新能源汽车。”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解释说,过去,中国燃料汽车在欧洲和美国销售,没有成本效益,但新能源汽车非常不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具有竞争力。”新能源汽车提升了中国汽车在海外的品牌形象。”
MG(名爵)复兴是上汽成功出海的典型样本。
名爵成立于英国,2005年南京汽车并购名爵,2007年上汽集团收购南汽名爵业务。当时名爵燃油车销量相当低迷。上汽国际贸易副总经理赵爱民认为,MG在海外的热销离不开顺应新能源化潮流。“高标准、专业的设计和制造,自项目批准以来,车型一直针对欧洲市场,由上汽设计中心的中英团队共同设计,以满足海外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2022年,MG欧洲销量达到11.39万辆,是2021年的两倍多,仅次于特斯拉。MG 大多数品牌的海外车型都是新能源汽车。自2022年9月上市以来,销量一直在上升。2023年1月至4月,上汽MG品牌在欧洲销售7万辆,同比翻番。”赵爱民说。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上汽新能源汽车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
中国汽车协会执行副会长傅炳峰此前表示,中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得益于海外供应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领域注重研发的优势。
“汽车,要运行,消费者可以看到成本效益。”上汽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卷,这增强了上汽布局海外的决心,海外业务已成为其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重要起点。
2022年,上汽海外销量达到101.7万辆,同比增长45.9%,是当年国产车出口的领头羊。相当于海外每卖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上汽车制造”。
数据显示,2022年出口汽车企业前五名是上汽集团、特斯拉中国、奇瑞、长安、东风。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出口进入快车道。2021年超过200万辆,2022年超过300万辆,位居世界第二大乘用车出口国,仅次于日本。
今年汽车出口势头依然旺盛。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0.6%。
“我们现在有点担心:当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时,它会造成一些硬或软的贸易障碍吗?”据上汽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为此,上汽不仅要出海产品,还要出海。
据报道,上汽已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基地、金融公司、市场营销、供应链、创新研发中心等产业的全价值链。赵爱民表示,全价值链出海更有利于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确定性。
在产业链中,上汽的安吉物流承担了物流保障的使命,开辟了7条国际自营航线。2022年,公司签署了建造5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运输船的订单。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签署了7艘双燃料(甲醇)运输船支持出海。为保证海运能力,公司控股股东上汽总公司于2022年10月与中远海运集团交叉持股。
上汽希望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打造真正的国际化企业。
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出海“淘金”。吉利的极氪于2023年初在欧洲市场推出了首款车型,长安计划于2030年推出不少于60款全球产品。
与上汽类似,长安汽车还将在海外建厂——计划在泰国投资40亿元建设全球右舵基地,并将在欧美及时启动制造基地。
压缩不擅长的燃油汽车产能,增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这一优势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然后在海外建设完整的产业链。以上汽车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探索转型之路。这不仅是行业的自我革命,也是科技发展浪潮对汽车行业的重塑。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熬过阵痛就是涅盘。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