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
用科技力量
推动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 李少鹏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田野里。在过去的一年里,马忠明在河西走廊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子产业链短、机械化运行率低限制了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全国人大,马忠明将重点关注河西走廊玉米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将提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高标准种子制种繁殖基地、建立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和平台的建议,期待用科技力量推动玉米种业高效发展。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具有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也使河西走廊被称为“种子繁殖的黄金走廊”。
“甘肃河西走廊作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战略要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忠明告诉记者,河西走廊玉米年生产面积约150万亩,产量5.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的55%和60%。
马忠明以玉米种业强省为目标,深入甘肃定西、酒泉、张掖等地,深入企业、合作社,深入了解各方需求。马忠明告诉记者,通过调查和广泛听取企业和管理部门对种业发展的需求和建议,他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链短,农民收入低,机械化运行率低,制约了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马忠明分析,河西走廊近50%的玉米种植基地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地区已连续30多年,玉米种植病虫害种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8种增加到73种。“大多数种子生产企业和基地主要以繁殖种子为主,玉米种子及其加工效益基本外,农民收入非常有限。”
为此,马忠明建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节水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建议国家启动甘肃国家玉米种植基地二期建设项目,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国家一级建设资金,提高建设质量。”马忠明表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应增加渠道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农业机械配套设施,将种子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业机械补贴范围。
马忠明还建议在张掖、酒泉建立国家高标准种子育种基地和种子产业园,建立标准化核心种子基地、优质种子育种高地和智能种子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玉米种子配送中心,加强玉米种子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增值和效率。
“建议建立河西走廊国家种子产业研发机构和平台,实施适水、高产、高效的科技行动。”针对研发实力不足的问题,马中明还建议建立国家种子育种研发中心和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创新联盟,加大对创新能力的支持,重点解决种植、地面、水中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