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问之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生物医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生物医学技术的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他主要围绕“促进中国生物医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和建议。
允许创新药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定价
丁列明说:“在创新药物的定价方面,建议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定价,如5年内。在医疗保险谈判和支付方面,突出临床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报销标准。”。
长周期、高投资、高风险、创新药物投资的这些特点需要相对较高的回报来形成积极的反馈。这意味着,创新药物上市后,只有让制药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利润,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才能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贝达药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发为核心,致力于解决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细分领域的空白”,如第一个肺癌术后辅助靶向口服药物列入医疗保险目录,第一个国内ALK抑制剂等。
丁建议适当延长谈判周期,自动将新的适应证纳入报销范围,稳定市场预期。对于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造专项支持的创新药品,建议优先采购应用,畅通入院渠道,不包括在“药品比例”评估中,促进创新价值的实现。
加强金融支持,发展创新型医药产业。丁列出了支持优质生物医学企业IPO的建议、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适当放宽审计要求,使生物医药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鼓励政策性产业基金在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基金所得税按20%征收,促进生物医药企业各类资本投资。
同时,高端人才是生物医学创新的主力军。丁建议科学判断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为国内外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确保他们以“十年磨剑”的精神致力于创新研发。
加强个性化定制药物研发和技术评审
丁列明说:“进入精准医学时代,个性化定制药物作为一种新事物和尖端技术,代表着发展趋势,其研发和技术评价需要密切关注。”。精准医学是未来的方向。
目前,个性化定制药物可以为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具备发展条件,但也给新药的研发和评价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确认方面,已成为药品监督面临的新课题。
丁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及时讨论和制定指导原则和相应的评价要求,促进该治疗领域的有序发展。科学严谨地评价个性化定制药物使用的固定工艺流程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不仅确保生产药物的安全风险可控,而且使个性化定制药物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太高。
丁列明还建议,国家药品审查中心可以成立专门机构,全职负责新技术药品的审查。通过加强与制药企业的技术和技术沟通,加强标准的国际协调,促进创新药品尽快进行临床试验和上市,解决大量不满足的临床需求。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