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琼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傅喜国最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开始,继续增加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投资,努力实现辽宁年度新贷款不少于2200亿元,未来三年实际新贷款不少于1万亿元。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会议上,傅喜国的建议涉及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他建议: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规范,完善相关法律责任。
确保辽宁在第一季度实现信贷“良好开端”
记者获悉,2022年,辽宁省整体融资“量增价减”。截至2022年底,辽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1%。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贷款利率连续11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辽宁省区域金融改革保险取得进展,城市商业银行“一行一策”保险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信贷体系整体改革全面启动。
“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金融资源总量丰富,投资不足。”傅喜国表示,截至2022年底,辽宁股票存贷比例为72%,2022年增量存贷比例为24%,全国新增贷款比例不足1%。信贷供应的潜在能力与实际交付有很大差距。
傅喜国分析了辽宁信贷增长缓慢的原因,表示,这与过去几年省经济攀升和地方中小型银行改革保险有关。目前,环境和条件有所改善,金融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响应,继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投资,努力实现辽宁年度新贷款不低于2200亿元,未来三年实际新贷款不低于1万亿元的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市场实体的预期和信心,促进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匹配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目标。”傅还表示,特别是在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应该确保信贷的“良好开端”。
支持辽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辽宁最近发布了《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具体目标。
傅喜国表示,金融体系必须找到重点和切入点,在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新突破中表现出更大的责任。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引导资金向重点领域倾斜,促进全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取得新成果。
“工业是辽宁的命脉。”傅西国表示,做好结构调整的“三大文章”,加快辽宁数字和智能制造强省的建设,关键环节是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将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制造业研发创新和设备更新的信贷供应,努力增加相关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
傅喜国表示,辽宁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资源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未来,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将继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效率,发挥农业支持小额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贷款、交通物流贷款、农村振兴、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领域,支持辽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会议上,傅喜国的建议涉及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规范,完善相关法律责任。
傅喜国表示,近年来,我国信用调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全覆盖”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方面,他建议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法律法规,依托当地信用调查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协调当地信用调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当地信用调查平台的作用,激发数据价值。
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维护公众信心、处置金融风险、有序退出市场的重要制度安排。傅建议在《金融稳定法》中明确存款保险机构风险处置部门的定位,并给予相应的处置角色和措施;将存款保险规定升级为存款保险法,系统规范存款保险制度。
傅喜国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表示有必要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立法水平,制定更统一、更权威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