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茂林
“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团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董事长徐世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将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建议和建议。
徐世龙说:“一带一路”倡议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据统计,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为7.85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同期中国和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的56.8%。
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海港湾的项目逐渐走向世界,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到印尼雅万高铁,再到迪拜棕榈岛。
徐世龙表示,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上海港逐渐从国内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上市公司。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徐士龙发现,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仍有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一些私营企业不够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许多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然而,一些企业与当地合作不够密切,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双赢合作机制,这可能会给当地人留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徐世龙说。
其次,一些民营企业对“走出去”了解不够,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徐士龙说:“一些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政策、法律环境和习俗缺乏了解。因此,一些项目做出了匆忙的决定。
此外,一些私营企业缺乏国际管理人才和经验。”目前,中国熟悉市场运营、投资并购、风险管理、外国法律、跨文化交流、国际谈判等业务的人才相对稀缺,结构性人才的缺乏相对突出。”徐世龙说。
徐士龙对此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以大型基础设施为出发点,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当地民生项目。徐世龙说:“建议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数据库建设,为民营企业在信息披露、贸易谈判、项目审批、融资贷款等方面承担大型基础设施提供更多支持。”。
二是搭建“一带一路”优质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带一路”服务平台,畅通外事部门“一带一路”工作的互通机制。徐士龙认为,平台除了发布政策和信息外,还应注重提高引导和服务功能。一方面,提高政府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企业与专业机构之间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为风险预警评估指导、涉外法律咨询等民营企业提供丰富的专业服务。
三是推进“一带一路”综合人才队伍建设。他提出,一方面,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国际复合“一带一路”人才培训计划,帮助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引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秀人才到中国学习交流,吸引他们在中国相关企业工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