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文嫣
新能源储存是建立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电力供需的时空限制,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式、结构和功能,有效支持未来能源电力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策、行业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需要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亮最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需要完善国家、工业、市场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共同促进新能源储备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新型储能发展
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痛点
中国新型储能正处于从研发示范阶段向快速商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865万千瓦,是2021年同期规模的两倍多。根据初步计算,为了满足202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20%的目标,新型储能装机需求至少为3000万千瓦。
新的储能技术有很多种,包括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和储热。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实现了从试验示范向商业化初期发展的过渡。新型储能技术的安全防控措施逐步完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锂离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试点示范项目已实施。
《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提出到2025年从商业化初期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和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
宋海良认为,为了促进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完善新的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和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加快重点关注重大共同问题,尽快培育成熟的新储能综合解决方案和综合技术。
共同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宋海良梳理了新型储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目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和盈利模式尚不清楚,收益模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装机的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期高电价获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储能新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首先尝试,加快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入空间。
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一是要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加快设计、制造、检测、运行维护、应急、退休处置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的形成,提前部署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标杆化,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其次,要集中攻关键技术。目前,各种新型储能技术普遍处于实验示范或商业化的早期阶段,仍需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整合。建议支持骨干国有企业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发,通过产业联盟和长产业链,加强对产业化应用的支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联系。最后,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目前,新型储能需要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设备等个别关键环节加强开放,供应链稳定性水平有待提高。建议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业化、特新化”企业,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调发展。
三是以市场为基础,加快成熟商业模式的形成。目前,电力系统中新型储能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强支持企业探索新能源存储在支持新能源基地大规模交付、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高当地新能源消费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综合解决方案,深入探索新能源存储整合的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做好储能参与各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引导和盈利途径。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