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政策支持,促进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基础设施,增加垃圾分类中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增加快递站等关键区域的回收设施;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尽可能实现资源回收,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回收技术的发展;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工业堆肥处理中不可回收的可降解产品。
◎记者 温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控制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全国人大代表、联宏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建议,从加强政策推广、完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回收利用水平、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
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发展迅速
塑料本身不是污染物,但塑料垃圾很难在土壤、水等自然环境中降解,会造成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环境危害。如今,塑料“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但借助科技手段,“白色污染”也可以变废为宝。根据《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研究报告(2022)》,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约17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将增长至400万吨。
郑月明承认,虽然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国,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60%。其中,购物袋、食品包装、餐具、农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占主导地位,占70%以上。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协会降解塑料专门委员会的预测,到2025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总产能将超过650万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控制不仅与人民的重要利益有关,而且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已成为社会共识。生物可降解塑料可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考虑到环境保护和使用需求,是塑料污染控制的理想替代品。”郑月明说。
自2020年以来,中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塑料污染控制。根据“十四五”塑料污染控制行动计划,到2025年,塑料污染控制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塑料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终端处置全链处理效果更加显著。
加强对“伪降解”产品的处罚
郑月明在调查中注意到,随着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市场使用热情低、回收政策设施不完善、回收水平低、市场好坏参半等行业常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郑月明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推广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同时,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系统和回收基础设施,在垃圾分类中增加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类别,在快递站等关键区域增加回收设施。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回收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实现回收利用。工业堆肥厂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处理不可回收的可降解产品。针对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志管理,加强对“伪降解”产品的处罚,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郑月明除了关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外,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电子气创新研发支持、人才支持、电子气定位和市场应用等建议。特别是支持优质电子气企业上市,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增发、可转换债券、配股等再融资方式做大做强,整合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