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为19.6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国总额的46.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 在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黄金交易国际板、能源期货等)的交易中,70%以上的海外参与者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资金
□ 人民币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记者 范子萌
经过14年的发展,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日益火爆,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同步深入发展。
未来,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还有哪些想象空间?政策层面如何增强外贸企业的收益感?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进一步深化。应该关注哪些问题?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
加大促进便利化的力度
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上海证券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后续,如何促进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各经济实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和热情?
金鹏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推进跨境贸易投资结算便利化。上海跨境人民币收支稳步增长,受益企业持续增长,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2022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为19.6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国总额的46.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年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用户2000多家,国内外企业不断养成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跨境贸易投资的习惯。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大力推进各项惠民惠企政策的落实,解决外贸企业“急难愁”问题。
一是支持企业建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帮助企业建设全球数据库体系,实现集团国内外资金配置的整合,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截至2022年底,上海共建立了1849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占全国结算量的56%。二是支持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结算人民币贸易投资。去年,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注册的各类经济实体的跨境收支总额为8.48万亿元,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自由贸易账户的主体从自由贸易区企业扩展到虹桥商务区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离岸经济贸易企业,企业的利益不断扩大。三是促进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帮助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出口业务。去年,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比增长8%。第四,监督10家业务量大的银行实施便利化政策,便利化企业客户数量和结算量在2022年实现70%左右的增长。
下一步,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加强便利化,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引导商业银行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当的跨境金融服务。全面落实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措施,增强企业收益感,更好地满足跨境投融资需求,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大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在外贸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账户的自由交换功能,促进其成为金融服务“全球化”经济和非居民的重要载体。
协调发展和安全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证券报:2022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实现了10万亿元的历史性飞跃。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巨大飞跃,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备受期待。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扩大空间?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困难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金鹏辉:2009年7月在上海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过去的14年里,人民币广泛应用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常规交易中,跨境使用在投融资领域也迅速增长。在金融市场的开放中,人民币已成为上海跨境收支和交易的主要渠道货币。在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黄金交易国际板、能源期货等)的交易中,70%以上的海外参与者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资金。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内部看,人民币跨境收付增长主要来自证券投资等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交易,如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管道和多渠道开放有效地满足了不同类型机构的投资需求和偏好。然而,由于各渠道的隔离和政策的不完全一致,海外投资者的理解和经营困难增加了。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外资比例仅为3%至5%,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海外投资者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外部看,人民币海外使用环境仍面临诸多限制。例如,短期内货币使用惯性难以改变,人民币来源不足,投资渠道有限,外汇管制国人民币流通政策障碍,部分国家缺乏人民币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当地货币没有官方汇率定价。受这些因素影响,人民币海外流通的使用范围较窄,使用场景集中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双边支付和结算,主要分布在香港、澳门和周边国家。
下一步,要统筹发展安全,在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巩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本制度安排,满足实体部门人民币使用需求,促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继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牢牢把握无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六个方面重点发力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水平
《上海证券日报》: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源水平将得到深入推进,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将继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继续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金鹏辉: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适合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下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
一是努力建设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推动基于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积极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制度开放。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渠道便利性和规则统一性,不断提高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性。
三是扎实推进绿色金融转型和数字化金融转型。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核心,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体系,推进数字金融运营体系建设。
第四,探索金融法制和规则体系建设的领先地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立法权的优势,重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水平体系的开放,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立法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努力在绿色金融、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数据管理方面取得突破。
第五,培育和聚集世界领先的金融机构。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市场化经营部门,吸引中外保险法人聚集,重点培育和吸引资产管理领先机构。
第六,加强人力资源集聚。营造有利于全球高端金融人才聚集的制度环境,建立符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的金融人才培训发展体系,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当地人才的国际视野。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