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礼文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结构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高端设备制造业仍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新发展模式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委书记、国家机械重新安装董事长韩晓军最近表示。
今年全国人大、韩晓军结合行业属性、自身观察调查研究,围绕“加强支持高端设备制造企业高能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支持领先企业实施技能基础项目,帮助国家重大技术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提出建议。
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当主角”
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性高等特点,是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
韩晓军提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赋予企业建设的国家科研平台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提高企业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积极研发能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
韩晓军建议:首先,增加投资,稳定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科研平台。对成功重组的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研平台给予同样稳定的财政支持,用于基础条件和设施建设、重大共同关键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培养积极的研发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对企业建设的国家科研平台给予更多的项目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韩晓军建议,根据“四个方向”的要求,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计划中,设立“重大专项”,支持工业母机、基础材料、基础部件、基础工业软件的研发,鼓励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高能创新平台积极申请项目,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让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挑大梁”“当主角”。
其次,对企业建设的国家科研平台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一是制定“标杆一流行动计划”,出台世界级科研平台培育政策,鼓励国家科研平台在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二是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方面给予与大学同等地位的支持政策,鼓励培养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领先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长期深化基础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原创成果,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支持培养“高精度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支持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核心和基本劳动要素。
韩晓军表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激励制度和使用环境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重大技术设备制造技能就业、青年工人技能吸引力、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迫切需要把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激励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韩晓军提出,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设备制造领先企业,发挥完整的企业流程链、突出的极限制造优势、高技能人才集聚、扎实的培训基础资源优势,探索企业领导、高校协调、服务社会高技能人才培训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国家重大技术设备技能基础工程培训基地建设。
“依托企业及其合作单位的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设备技能基础工程培训基地。韩晓军建议,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先进”人才在国家重大项目、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发挥作用,从培训条件升级、技能提升专项激励、技能人才荣誉授予等方面优先;在职称识别方面,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使高技能人才能享受同等的养老金待遇;出台技术专家双向选择推迟退休等特殊激励政策。
韩晓军还建议,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设备技能基础工程培训基地,发挥辐射驱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大力支持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公共培训服务,领导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更好地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涌现更多的“大国工匠”,提高国家重大技术设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