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妍
“住房贷款过桥贷款后,贷款利息低至3.25%”“可省几十万元贷款利息”……最近,一些所谓贷款中介公司根据通电话方法向用户推荐住房贷款转个人经营贷业务流程,声称能够“过桥贷款央行降息”。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过桥贷款央行降息”,是一些非法服务平台声称能通过低费率个人经营贷更换高利率房贷,协助在年利率高些入市的买房者降低剩下贷款的利息费用。但难以抗拒力量的“低费率”身后,蕴藏着巨大风险性。
“过桥贷款央行降息”身后
隐藏多种收费标准招数
据统计,最近有许多贷款中介公司宣称,可为消费者给予住房贷款更换服务项目,即“过桥贷款央行降息”,欺骗消费者应用中介公司过桥贷款还清住房贷款,再从银行申请个人经营贷偿还过桥贷款。
而根据国家监管规定,个人经营贷须用于制造经营周转,不可违反规定用以买房、还清购房款、还款其他渠道垫款的购房款。如果用户未按照借款合同规定主要用途应用借款,有可能被提前偿还借款,并需承担违约责任。
除此之外,“过桥贷款央行降息”身后隐藏多种收费标准招数,包含过桥贷款息率、附加费、第三方收款花费、公证费用等。而贷款中介公司在招揽生意时,并不能将风险性明确。
“申请办理个人经营贷能够‘过桥贷款央行降息’,住房贷款抵经营贷利率能做到3.25%。”某贷款中介公司称,其公司能够提供垫资赎楼+办理贷款“一条龙”服务项目。买房者必须要先还清住房贷款,然后将房屋抵押贷款向银行,就能够顺利借出去个人经营贷。而该笔还清贷款的过桥贷款需要由中介公司来垫款,但是得扣除垫资利息。
据记者了解,该笔过桥贷款一般是每10天扣除0.6%利息,以投资100万余元为例子,10天后会带来6000块的高利息。
以上中介公司还强调,另外还要扣除贷款额度1%的服务费,如户下并没有经营单位的情形下需代理注册企业营业执照,还需要加扣除6000元到12000元左右的服务费。操作过程中,整个过程办下来可能还需要一个月。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中介公司会唆使贷款人应用中介过桥贷款还款剩下住房贷款,从这当中扣除垫资过桥贷款利息、附加费、服务费等各类名目地巨额花费。过桥贷款后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过原先的房贷利息。
除此之外,“过桥贷款央行降息”还蕴藏着资金短缺、损害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营贷款归属于短期借款,时限一般为1年到3年,且本钱大多数需一次性偿还,银行贷款到期时如无法及时还款本钱,可能会产生资金短缺风险性。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过桥贷款”个人行为还可能会影响当事人个人信息保护。被告方挑选贷款中介公司的过桥贷款服务时,需要把真实身份、帐户、家庭主要成员、资产等关键信息提供给中介公司。一部分中介公司获得私人信息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可能泄漏、售卖有关信息,侵害当事人网络信息安全。
监督机构增加整治力度
专家认为从各方面使力
有关“住房贷款违反规定转个人经营贷”问题,一直备受监督机构关心。自近两年来,各地银保监局陆续公布风险防范,提醒各位顾客看清过桥贷款操控的不良影响和风险和隐患,提高风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前不久,银监会向各银保监局,各国有银行、大型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下达《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银保监局、各金融机构创立专项整治行为领导组,从3月15日正式启动,布署开展为期六个月不法贷款中介公司专项整治行为。
对于此事,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该通告对于三类行为主体,即金融机构、贷款中介机构、买房者。根据标准和引导,有利于预防各种深灰色信贷业务发生,保证住房贷款业务流程依法依规有效。
“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借款人资质审查,强化对员工行为管理,如果需要能通过将欠佳中介公司列入信用黑名单等形式标准信贷业务;中介服务必须主动与顾客揭露个人经营贷与房屋按揭贷款之间的差别性,就违反规定将个人经营贷资金挪用于买房的后果和负面影响进行科学提醒;顾客则要高度重视资产安全防范意识,看清违反规定‘过桥贷款’身后潜在的风险,有效合规管理申请贷款业务流程。”诸葛亮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表明。
孟博表明,借款人需当心这其中的法律纠纷,一般来讲,银行将借款人在双方约定借款用途,公司或者个人若私自将个人经营贷用以归还住房贷款,就属于更改借款用途,违背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在这里情况下,借款人不但面临金融机构提前偿还相对应贷款风险,还会被追究其合同违约责任。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