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问之
“毫不夸张地说,陕西是中国唯一能够独立完成飞机开发的国家。”第一次见到严俊轩时,他担任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汉中航空经济开发区”)临时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年多。
开发区“新兵”严钧宣,其实是航空业的“老将”。从西北工业大学开始接触航空技术,到扎根航空工业,再到被中央组织部选派为地方航空工业服务,闫俊轩已经与航空公司结缘23年了。他见证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和巨大变化:工业人才从“青黄”到聚集;企业从“经营困难”到社会关注;行业从“日落产业”到日出产业,进入新阶段。
航空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一个集科技为一体的大成者,代表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也是大国高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世界航空工业50年的道路,实现了从第二代飞机到第四代飞机的飞跃。”严军宣布,在过去的20年里,“从零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当前阶段迫切需要“从零开始”。
在这方面,他认为主要的方向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突破“脖子”技术,加强军民融合。前两者是实现航空产品广泛应用的必然要求,突破“脖子”是航空大国进入航空大国的唯一途径。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促进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定位和独立控制。
陕西在航空领域的人才和产业基本优势,无疑将为陕西建设航空产业高地带来诸多便利。
在航空人才方面,陕西是中国航空航天人才最密集的省份。西北理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航空系统技术和航空电子技术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先进人才。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航空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同时,陕西航空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西飞、陕飞、中国飞行实验研究所、航空工业强度研究所、航空工业计算机研究所、航空工业自动控制研究所等大量国家重点航空研究单位。
“陕西航空业正在加速聚集。”谈到陕西航空业目前的发展阶段,严军宣布。在西安阎良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西飞建设;在汉中,汉中航空经济开发区围绕陕西飞行建立,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进入公园,加快了航空业的聚集。
航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有助于形成规模效益,促进产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为航空产品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产业集聚有助于通过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形式,反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早些时候,西安和汉中举行了协调发展研讨会,强调共同推动“西汉荣”航空产业带升级为国家战略。目前,现有企业形成了“西安研发+汉中制造”的新模式。
作为中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西安、汉中、成都的航空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如何让“西汉荣”航空产业在融合中焕发新的活力?
严俊轩认为,核心仍在于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西安人力资源丰富,核心龙头企业多;汉中拥有“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航空产业基础,位于西安、成都中心节点、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区位优势;成都拥有中国最大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
“融合了各种高科技的航空业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时期。”展望未来,严俊轩直言,航空业的先进技术正在加速溢出,促进更多领域的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强国战略。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