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子航
“隆平高科技是农业和农村部认可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是种业振兴行动的先锋。中信集团是隆平高科技的最大股东。作为一家中央企业,“实施国家战略,帮助民族复兴”一直是中信集团的使命和责任。中信集团将充分发挥产业与金融并举的优势,在资本、科技、管理等方面加大对隆平高科技发展的支持。最近,刚刚担任隆平高科技董事长的刘志勇告诉《上海证券报》。
刘志勇认为,未来10年将是中国种子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种子产业政策逐步发布,生物技术不断应用,种子产业市场不断集中,三重积极叠加,为龙平高科技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将抓住机遇,利用这一趋势,在新时代展示新的氛围和新的行动,努力尽快进入世界种子产业前五名,并注入中信龙平的力量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刘志勇说。
瞄准全球种业前五名
根据简历,刘志勇于今年3月左右担任中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农业”)总经理。
中信农业是中信集团的核心农业平台,中信农业也是龙平高科技的最大股东。据中信集团官方网站介绍,中信农业是中信集团在农业领域的战略规划者和实施者。中信农业专注于作物育种和种植技术,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先农业企业,努力成为农业转型的主要力量。
刘志勇表示,龙平高科技将加快“内生+延伸”增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
对于隆平高科技来说,2016年1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随着中信集团的进入,隆平高科技回到了种子产业的“国家队”,开始了国际种子产业巨头的旅程。根据中信集团的具体计划,到2025年,它将进入世界前五名。
据报道,加入中信集团后,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大力支持下,隆平高科技大步走向全球种业巨头。在“种业经营+农业服务、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四轮驱动下,隆平高科技从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扩大到玉米、向日葵、谷子、黄瓜、胡椒、甜瓜等蔬菜种子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进入世界十大种业。
把握科技创新,促进种业振兴
刘志勇透露,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大力推进种业振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根据权威计算,种子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5%。隆平高科技种业科学院相关人士表示:“种质资源是培育良好种子的遗传基础。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无论育种者有多优秀,无论研究平台有多先进,都很难不吃米饭就做饭。”。
中信集团和中信农业借鉴国际种业公司的发展经验,在加快种业投资布局的同时,不断与国内外创新资源合作,推进种质资源整合和自主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在种子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隆平高科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率先建立的“工厂化、分段化”商业育种模式下,不断赋予商业育种体系商业化。
据报道,近年来,隆平高科技推广的隆两优和晶两优系列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3500万亩,其中2019年5个,2020年6个,2021年5个,200万亩以上大品种5个。晶两优华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杂交水稻推广前三。
数据显示,龙平高科近三年R&D累计投资近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左右。
2022年5月,中信集团和隆平高科技发起倡议,成立杂交水稻创新研究联盟,共同征服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突破性种质资源和重大品种。
据报道,自种子产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中信集团将龙平高科技水稻育种创新项目作为中信集团十大科技项目之一,提供重点资金支持,奖励和补充龙平高科技水稻、玉米、甜瓜等重要科技成果。目前,种业创新已纳入中信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隆平高科根据相关要求编制了自主攻关实施方案,明确了攻关思路和目标任务,成立了自主攻关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
加速黄金发展期的增长
根据2022年8月发布的《关于支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重点建设“解决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优势”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建设。
2023年是我国种业振兴行动正式开展的第三年,种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2月,隆平高科技宣布,公司与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科力种业”)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同意收购福建科力种业51%的股权。据报道,福建科力种业是一家专注于杂交水稻品种聚合、改良、种子生产和销售的种业公司。
2022年6月,农业和农村部发布了《国家转基因大豆品种审批标准(试行)》和《国家转基因玉米品种审批标准(试行)》,加快了我国转基因商业化的实施。
据报道,隆平高科技持有的转基因特征公司瑞丰生物申报瑞丰125、瑞丰8、nCX-1、CAL16、隆平高科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申报的BFL4-2先后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目前,隆平高科技已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做好商业化准备,并按照法律法规推进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未来,结合公司成熟领先的商业育种体系,龙平高科技将继续加大对生物育种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投入,从种质资源创新、亲本材料创造到品种标准化测试和审批,不断推进品种培育的精准设计,不断提高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效率、产量、适应性、抗性和质量。”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