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慜 记者 张琼斯
3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6家国有银行2022年年报告齐全。从经营基本面看,2022年六大银行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净利润总额约1.35万亿元。
从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量来看,六大银行整体信贷交付量增加价格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包容性金融、建筑等领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充分发挥金融压舱石在稳定宏观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让利于实体经济 整体净息差收窄
总体而言,六大银行经营业绩稳定。报告期内,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22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49%、7.45%、5.02%、7.06%、5.22%、11.89%。
然而,由于收入压力和总体增长放缓,两家银行“增加利润而不增加收入”。2022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3%和0.22%。邮政储蓄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同比增长5.08%。
净息差是影响银行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2022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五家大银行的净息差继续收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重定价贷款基准转换、实体经济利润转移等。
2022年,工行净利息差和净利息差同比下降19个基点。银行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LPR)多次下调,贷款收益率持续下降,定期存款增加了平均存款利率。
2022年,贷款利率普遍进入下行通道,这也反映在大银行发放的贷款利率上。中国银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新贷款利率同比下降了53个基点。
信贷增量创新高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截至2022年底,六大银行总资产保持快速增长,工行规模仍保持最大规模——该银行资产规模接近40万亿元。在资产规模增长方面,除中行资产增长8.2%外,其余五大银行总资产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农行资产增长最快。
资产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投放,2022年多家大银行信贷增量达到新高。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19.77万亿元,较2021年底增长15.1%;与2022年初相比,中行国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建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0.50万亿元,增长12.79%;国内交通银行贷款余额6.85万亿元,比2021年底增长12.98%。
债券投资是大型国有银行资产增长的亮点,承销规模可观。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债券投资净增长超过1.2万亿元,保持市场第一;中国建设银行增加了国债、地方债券等政府债券的购买和绿色债券的投资。与2021年相比,金融投资增长8982.3亿元,增长11.75%;中国农业银行债券投资余额9.32万亿元,新增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2022年底,工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8%、1.37%、1.32%、1.38%、1.35%、0.84%。除邮政储蓄银行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0.02个百分点外,其他五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然而,邮政储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低的,仅为0.84%。
重点领域贷款增速超过平均贷款增速超过平均贷款增速
2022年,国有银行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精准努力,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包容性金融、交付楼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国有银行在这些领域的贷款增长率普遍“超过”了银行的平均贷款增长率。
制造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长迅速。截至2022年底,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增速超过4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贷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2021年底增长41.08%,邮政储蓄银行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2021年底增长29.58%。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小微客户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截至2022年底,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57万亿元,较2022年初新增5646亿元。2022年,中国建设银行为32.46万客户提供贷款延期服务。
为支持科技强国建设,中国银行2022年在科技金融领域提供了约1.45万亿元的综合金融支持,为1.8万多家专业新企业提供了超过3450亿元的信贷支持;截至2022年底,交通银行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2022年初增长129.82%。
帮助稳定宏观经济市场,促进重点领域贷款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2%。银行继续探索金融帮助房地产开发的新模式,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和改善住房需求,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和房地产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全面提供“交付楼”配套金融服务。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