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再现新进展。据多家媒体报道,巴西已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可以用本币而非美元进行双边贸易交易;同时,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了巴西外汇储备中第二重要的货币。此外,中国和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国的贸易往来中也允许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结算交易范围。
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规模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42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约3.5倍,说明人民币跨境使用在节省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份额增至7%,成为近三年来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货币。不过,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渐升,且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仍延续着美元独大的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仍有待发展。
尽管目前全球去美元化情绪上升,但短时间内美元霸权地位仍难撼动。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2023年2月,基于金融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美元占比高达41.1%,较位居第二的欧元占比高出近4.7个百分点,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但占比仅2.19%。当前美元的全球循环体系依然相对稳定,特别是在美联储大幅加息下,美债收益率水平节节攀升,资金持续回流美国,使得全球出现一定程度的“美元荒”,加息周期下美元的国际地位并未削弱。
应当清醒地看到,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其背后也离不开以系统性、制度化安排有序推进国际项目开放,提升人民币可兑换的便利性,扩大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对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更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将提速,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趁势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窗口期,预计接下来在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扩大清算行网络、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等系统性改革方面将会看到更多政策举措。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